马芳芳,17年学医生涯,从一而终,扎实的理论功底、缜密的科研思维、对待患者的耐心细致,从她温婉的谈吐中隐约可现。十四五期间,昆山市中医医院致力打造高精尖人才聚集平台——“博士天团”,以“头雁”引领科室发展、技术提升、科技创新,在各自专业领域绽放异彩!马博是沉下心来做中医的“修行者”。
2006.9-2011.6
山西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学士
2011.9-2014.6
天津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 硕士
2015.9-2018.6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养生康复学, 博士
2019.1-2023.1
首都医科大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后
从院校到临床,中医陪伴我十七载,漫漫长途,常会思及自己学医初心。最初,学医的初心,是因为自己亲人病逝。二十年前的自己发愿学医,希望能帮助到其他人,不受亲友病痛之苦。
然而,等学医多年,那份初心却有着过山车的起伏动荡,从期许到无力。记得十多年前自己刚考上大学时,有很多期待。临床上,在目睹针灸中药疗效时,内心倍感兴奋。看到中风的患者站起来,腰痛的患者躺着进来走着出门,面瘫的患者恢复如初,肌无力的患者能逐渐好转,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记忆犹新。
与此同时,临床中琐碎事多,作为一名医生,常常需要面对各种重症绝症患者,如肿瘤中晚期患者放化疗后各种副反应,中风患者多次脑梗病情逐渐加重,患者因病痛和经济压力、家庭原因导致的身心痛苦等。面对患者那份信任和渴望,内心总是会难受和不忍。时间日久,临床工作中的无力感、挫败感与日俱增。自己转身选择科研之路,忙课题,写论文吧。
然而科研之路不好走,更何况在3年的新冠疫情下。在高强度的实验课题、发文章、写论文的煎熬中,只感觉一身疲惫,前途迷茫。
幸运的是在博后期间,导师的鼓励重新点燃自己。导师****三十年,善于在现代肿瘤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寻找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切入点,谈到中西医****的区别时,导师总爱拿土壤和种子做比喻:“如果你不想让种子在土壤里继续生长,一种方法是直接拿毒药杀死种子;另一种方法就是改变种子生长的土壤,在确保土壤不被污染的情况下,让种子生长不良或无法成活。换言之,西医放疗化疗就是直接杀死种子,而中医中药下的工夫就是改变土壤。中医是通过调动和增强患者内部的力量去抗击肿瘤,扶植正气以对抗肿瘤的邪气。通过中西的治疗,只要正气占上风,邪气不横行,许多患者可以长期带瘤生存。”导师在肿瘤康复治疗的课题研究时,强调重视心身疾病因素,鼓励我从临床和科研中深入探索针灸调心神,以改善肿瘤相关疾病疗效和机制。
临床是科研的支撑,科研是临床工作的拓展。临床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病,都可以通过中英文各大数据库检索,探索国内外最近进展,并通过系统评价、生信分析、网络药理学等科研方法解疑答惑,同时可通过动物实验、细胞实验,进一步探索临床问题的机制,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
科研工作中讲求科学理性客观,通过锻炼科研思维,将临床问题提炼出来形成好的idea,再用实验验证,真正的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辅助临床工作。我在做课题时,常常会有很多灵感点迸发。这些灵感大多源自临床时遇到的问题,慢慢的自己又对临床恢复信心,充满期待。
每次讲述自己学医经历,谈及学医的初心,会想到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临床上,我们会看到很多疾病,都与情志心理相关,小到感冒,大到重症,都密切相关。一般是压力大、身心劳累,人际关系出问题,出现怨恨恼怒烦等各种情绪,长期无法缓解,免疫力下降,各种疾病就趁虚而入。临床中可以真实感受到,“症状是心灵的呼唤”,患者带着症状来,背后很多是心理需求未解决。
我们每个人,身边的亲友,都会经历生活的不易,经历疾病的困苦,如何帮助她们和自己,需要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也需温柔的安抚,深切的同情和理解。这是心身疾病的共性,也是我研究的方向。通过自己从临床到科研,又返回临床的经历,让我深信科研离不开临床,中医离不开疗效,初心是终心,自利利人。与大家共勉!
来源:昆山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