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两岸风光别样天。源出太湖东岸瓜泾口的吴淞江,从苏州出发,一路奔逸东流,进入上海,汇入黄浦江。她不仅是江苏、上海密切联系的纽带,更是沿线地区交流合作的见证。值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之际,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开展“河从苏州来”大型全媒体采访行动,记者沿着吴淞江向东行走,用文字与镜头记录下苏州携手上海推动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吴淞江蜿蜒流淌,在江南大地上画出一串曲折的“几”字。她一路往东,在昆山花桥与嘉定安亭的交界处进入上海,完成了从吴淞江到苏州河的名称转换。
这条全长125公里的“绿绸带”,有三分之一在昆山境内,将苏州与上海连成一脉,昭示着两地“山河同春、血脉同源”的天然联结。奔腾的吴淞江串联起了“山”与“海”的雄浑交响,也塑造了昆山人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性格。“昆山之路”的精神伟力,亦如这滔滔碧水,晖光日新,生生不息。
风从海上来,潮涌长三角。自1984年自费开发之初,昆山就确立了“东依上海”的发展战略。如今,“第一县”正以勇树沪苏同城“第一站”的决心,全方位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继续书写中国县域发展的示范传奇。
10月8日,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大莲花”圆满落幕。16天时间,除了屡破纪录的体育赛事,精彩纷呈的开闭幕式成为全网关注的热点。其中,一款款造型考究、色彩清新,极具中国特色的表演服装,令人惊艳。
很多人不知道,开闭幕式有4000余件服装的设计和生产,来自于昆山花桥晨风时尚创意产业园及入驻设计师丁洁之手。比如在闭幕式上,丁洁设计呈现了22套42款服装,完美展现了良渚文化玉琮元素、钱塘江潮、西湖水元素。
从传统服装代工厂,升级为集独立设计、电商直播、品牌构建、人才培训为一体的时尚创意产业园,这个全国首家一站式时尚设计服务平台,不断链接上海时尚创意人才和产业资源,开设的品牌电商直播间吸引一众明星和网红直播带货,入驻的各类时尚企业实现从设计到销售“1天打样、1天制作、1天上线”的生产流程。
走出晨风产业园,沿兆丰路往南步行约500米,就来到了昆山花桥与嘉定安亭的省际交界处。正是从这里开始,吴淞江易名苏州河,一路往东汇入黄浦江。而“横观”整个吴淞江流域,41公里长的昆山段最为曲折,拐出的弯道也最多。
一往无前需要勇气,弯道超车更需要智慧。吴淞江画下的一道道弯,恰恰与昆山产业转型升级的轨迹不谋而合。穿行于吴淞江两岸,触摸沿岸产业的蓬勃心跳,感受昆山把握时代机遇的胆识与谋略。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乘时代东风,一批批台资企业从上海“登陆”,被招引到“隔壁”的昆山落脚扎根。1994年,台玻集团在吴淞江畔成立台玻长江玻璃有限公司,在此前后,一大批台企巨头如沪士、南亚、仁宝、世硕、纬创、神达等纷纷落户在吴淞江及青阳港流域,逐渐构建起昆山强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并推动这个农业县顺利完成“农转工”“内转外”的华丽蝶变。
台玻落户昆山24年后,顺着吴淞江往西“逆流而上”约2.5公里,一家名为中科可控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矗立江畔。这个由中科院与江苏省共同支持投建的产业化基地,正构建芯片研发与设计、高端整机生产与制造、昆山云计算中心应用示范“三位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体系,发展安全自主可控的产业集群。
产业进击之路,亦如溯江西行般“逆袭而上”。落地仅4年,中科可控在去年就已实现年产值100亿元。而在其周边区域,迅速集聚了一批产业链项目,如中科晶上的工业级5G终端基带芯片、能讯的氮化镓第三代半导体、群启科技的高阶IC基板、清越光电的硅基OLED等。在此基础上,昆山前瞻布局先进计算产业,并于今年2月启动建设先进计算产业园。
昆山高新区经发局局长朱振刚介绍道:“产业园聚焦高端芯片研发设计、集成电路先进制造、高端服务器生产和工业软件研发4条重点赛道,全力打造综合算力平台和应用支持平台2大服务平台,前瞻布局量子计算、类脑计算等多个前沿领域,构建‘4+2+X’的先进计算产业发展体系。”
西连苏州、东接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加速了人才、资源、技术在昆山的汇聚和流动。从早期的初级生产,到“散转聚”“低转高”,再到当前发力先进计算和元宇宙产业,吴淞江水携时代雨露,见证产业“大转强”。昆山不仅将“一体化”作为一种发展思维,更作为一种路径和方式,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能级,创新的动能和潜力,如江水般奔涌不息。
“连接山海的是什么?是人来人往,是热爱与奔赴!”去年11月8日,一部名为《奔赴山海》的主题宣传片在昆山人的朋友圈刷屏。当天,2022苏州昆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发展推进会在上海陆家嘴举行,并现场发布《昆山市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启动上海—昆山科技创新共同体、签约落地20个沪昆合作项目。
如果说昆山是对接上海、沪苏同城的“前哨”,花桥则是“前哨中的前哨”。2006年,花桥获批成为全省首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开发区,这个“江苏东大门”从诞生之初就已身负“融入上海、面向世界、服务江苏”的重要使命。
从地图上看,花桥东接上海嘉定区安亭镇,南接青浦区白鹤镇,交界地区唇齿相依、犬牙交错。
站在高达249.6米的建滔广场大厦楼顶俯瞰,远处的“陆家嘴三件套”清晰可见,而近处的上海绕城高速更是穿城而过。从这里出发,到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只有30公里。若乘坐已通车10年的全国首条跨省地铁——上海地铁11号线,不到1小时便能抵达市中心的徐家汇。
随着今年6月24日通车的苏州轨交11号线在花桥与上海地铁11号线“无缝对接”,沪苏昆的时空距离被进一步拉近,上海人能乘地铁来昆山,品尝大闸蟹、奥灶面,苏州人、昆山人也能从市区直达上海迪士尼游玩。“虹桥”与“花桥”——这个双“HQ”正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深情相拥”。
就在苏州轨交11号线开通次日,苏州市委常委会专题调研昆山市工作,其中明确指出将全力支持花桥打造对接上海“桥头堡”。随后于8月1日举行的昆山市委全会提出,要集成政策、集聚资源、集中力量打造花桥国际商务区,加快建设虹桥北向副中心、沪苏对接桥头堡、数字经济实验区、国际青年创新城,打响“上海有虹桥、苏州有花桥”品牌。
如何把不可多得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发展胜势?昆山市委常委,花桥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晖思路明确。她表示,花桥将加强跨地区产业链供需对接合作,提升城市显示度、产业辨识度、商务集聚度、生活首位度,更好接轨上海、服务上海,打造展现沪苏同城效应的重要窗口,让越来越多的人除了知道“上海有虹桥”,也能知道“苏州有花桥”。
“凯德都会新峰东门外那条河道有漂浮物,很影响环境,能不能让人来处理一下?”前几天,昆山花桥集成指挥中心接到了市民打来的投诉电话。接线工作人员随即登录该中心平台,将这个工单流转给了嘉定区安亭镇城运中心,由其安排保洁员前去处理。不一会儿,就收到了市民满意的反馈回复。
办理这样的“跨省”诉求,在花桥、安亭、白鹤三地已是“稀松平常”之事。“三地在平台上相互开通了账号,收到跨地区工单后,我们直接在平台上传照片、处办意见等,民生诉求跨区域快速流转、一键直达,有效纾解了热线跨省办理难题。”花桥集成指挥中心信息管理科副科长叶丹说道,目前花桥、安亭、白鹤三地联合受理办结群众反映的“跨省”事项2700余件,办结率100%。
沪苏两地乃至整个长三角区域,因水而连结、因水而兴盛。这里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相连,毗邻地区因此有了更深层次的往来,但在社会治理方面也往往会陷入“三不管”的尴尬。
早在2009年5月6日,本报就曾刊发报道《花桥携手安亭,跨越“楚河汉界”》,解读两地如何淡化行政区划,在城市管理、社区建设、文体活动等方面携手合作、同创共建。10年后的2019年,嘉定区安亭镇、昆山市花桥镇、青浦区白鹤镇三地率先成立“安亭花桥白鹤共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办公室”,用“小三角”的实践为“大三角”探路。
这个特殊的“办公室”,就设在安亭地铁站对面的世昶广场二楼。走进办公区,《2023安亭花桥白鹤城镇圈共建项目进度表》就映入眼帘。细看进度表,强化跨省执法联动、便利共享民生服务、加强道路互联互通等12个项目作为今年三地携手推进的重点工作,各项工作明确标明了量化指标、召集部门和当前进度百分比。
“亭桥鹤城镇圈一体化的建设,为的就是打破行政边界壁垒,促进跨省毗邻区域优势互补、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以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服务,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探索更多可能性。”亭桥鹤一体化推进办党支部轮值书记、安亭镇长三办常务副主任周伟伟表示,通过“领导小组-联席委员会-推进办公室”三级推进机制,三地每年都会制定年度共建项目,迄今为止已实施61个共建项目。
不仅是“亭桥鹤”,放眼全昆山,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建立“青浦—嘉定—吴江—昆山”交通项目推进联席会议机制,推动打通“省界断头路”项目;推行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设立16个长三角“跨省通办”专窗;启动“长三角一体化长江流域禁捕退捕沪昆常态化联巡机制”;沪昆两地调解员共同对相关案件进行调解;成立嘉昆太旅游联盟,构建文体旅常态化合作机制……
分属不同行政区域的毗邻地区,从“三不管”变身“铁三角”,携手蹚出共建共治的新路子。同时,也让更多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真切体验“高质量”和“一体化”所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现在每到周末、节假日,毗邻上海的昆山旅游度假区就迎来无数游客。他们在淀山湖边骑行露营,到“昆山之恋”品咖放空,去周庄古镇听戏赏景。
水脉化作血脉,吴淞江穿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间长河,成为见证国家战略从蓝图到实景的大动脉。立“第一县”潮头,听吴淞江拍岸,“山海协奏”的时代先声,澎湃而动听!
来源:昆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