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锦溪镇踏着高质量发展的铿锵鼓点,全面推动农文旅融合,成为都市田园美学保育地和“醉”美风景的立体窗口——
锦溪二字,看在眼里,是小桥流水人家;听在耳畔,是诗意缱绻的梦里水乡。
早在55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这里就有先民存在。从吴越春秋成为集镇以来,拥有千年江南水乡历史底蕴和良好生态禀赋的锦溪民庶炽盛、文脉悠长,成为镶嵌在昆山南部的一颗清新淡雅的明珠。
一窗美景,皆是江南。良田千顷、碧水绕流的锦溪镇踏着高质量发展的铿锵鼓点,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动农文旅融合,成为江南都市田园美学保育地和“醉”美风景的立体窗口。
近日,中央、省、市、县四级媒体采风团走进锦溪,实地走访农、文、旅等不同点位,找寻新时代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锦溪故事”,深入探究新时代鱼米之乡建设的“锦溪实践”。
数字农业长出“致富果”,批量培育“能农能商”新农民
冬日暖阳下,在长云村数字化草莓工厂文洛型玻璃温室内,一垄垄吊在半空中的草莓坠着红艳饱满的果实。“你看我们的草莓,个头、颜色都差不多,就像复制出来的一样。”负责人杨增增抓起一串草莓说,得益于数字农业的精细种植,价格比市场价高出几倍,在长三角许多精品超市里却是“有多少卖多少”。
温室内环流风机系统、高压喷雾系统、智慧水肥一体化系统、余液回收系统等智能配套设施在高效运转,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全视化管理农场,一键读取、分析监测数据,精准管控智能设备。科技农业的畅想,正在锦溪镇万千湖畔发生。
鱼米水乡,鱼米飘香。在持续推进 “农田连片”及闲置地整治,实现水稻种植面积持续7年增长的基础上,锦溪镇加快“机器换人”,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培育新型数字化农业发展增长点,使现代化农业大棚结出沉甸甸的“致富果”。同时,有效整合各类涉农资源,成功创建江苏省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等,承担昆山市级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推广,成为现代农业的“试验田”。
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也是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锦溪持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以富民强村为着力点,探索形成镇农地股份合作联社、合作分社、生产小组延伸型网格化管理模式,实施“产业主导”新方法、建立“包工定产”新机制,批量培育出一批“能农能商”新农民,全力推动传统农业村的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实现“让更少的农民,耕种更多的土地,获得更多的收益”。
今年5月,长云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二度蝉联国家农民合作社,这也是昆山历年来唯一获此殊荣的农民合作社。自2012年以来,合作社年度收入由269万元增长至634万元,获评江苏省农民增收典型案例、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
地域文化资源加速“变现”,多元演绎推动“破圈出圈”
60多米高的烟囱高耸入云,沿着幽深的窑洞向前,头顶是一块块经过历史捶打的红砖。在祝甸砖窑文化园,咖啡馆、艺术展、民宿酒店等与历史文化的印痕相得益彰,数百平方米的停车场内停满了来自江浙沪地区的小汽车,如织的游人成为百年前为故宫烧制金砖的繁忙景象的新演绎。
“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是锦溪水乡风貌的生动写照,作为“古砖瓦之乡”的锦溪,早在西晋时期,就有制砖烧窑的传统。锦溪镇依托“窑资源”和“砖文化”,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团队对占地约40亩的古窑群遗址进行改造,并结合水乡元素配套建设民宿酒店,形成融汇古今的都市文化休闲村落。
在砖砌拱形窑洞里就餐、在砖窑博物馆里感受悠久文化、在民宿收藏室里品鉴古砖瓦……如今,前来参观学习、休闲旅游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一条既与众不同又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已然形成。原舍祝甸度假村落许峰说,前不久,在第五届中国乡村文化振兴高层论坛上,祝甸砖窑文化园还获评“中国乡村文化振兴先进单位”。
农文旅的融合是产业的融合,是文化跨越传统产业边界,推动一二三产业相互改变、升级产业链的过程。
作为苏南地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之一,锦溪千百年来人才辈出,流传着无数文化瑰宝。对于厚重的历史文化,锦溪镇有着自己的保存方式,借助社会力量,广泛征集民间收藏,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开设各类民间收藏博物馆,着力打造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等的传承体,素有“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美誉。
在此基础上,锦溪镇围绕社会多元化需求,依托社科基地、“文化大礼堂”等平台载体,组建由专家学者、百姓名嘴、乡贤代表等组成的社科进基层宣讲团,推出“江南文化非遗课堂”,常态化开展各类社科讲座,多层面、多维度推进地域优秀文化“破圈出圈”。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文化的感召力在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锦溪镇推出红色党建、亲子体验、砖拓研学游线,开设夜间水巷游线,设计开发古莲桥冰品、锦溪书签、金砖笔记本等特色文创品,策划推出槃亭诗会、“光影锦溪·诗画田园”摄影展等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与江南文化相结合,加速文化资源“变现”。
更多的行动还在探索。锦溪推出红色阅读空间、“锦礼”文创店、水榭茶室等文旅场所,多方位丰富古镇旅游载体的功能,指导宣卷传承人***争创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古砖瓦非遗传承人丁维健成功申报姑苏乡土人才,用心呵护古镇记忆;连续举办五届长三角宣(宝)卷交流汇演活动,排演《陈妃传奇》,用锦溪国家级非遗宣卷形式演绎地方传奇故事,提升古镇人文魅力,守护好民族的“根与魂”。
让古镇随时光“自成长”,阡陌间延伸“乡恋”产业链
行走在古镇几尺细巷间,青砖黑瓦,穿镇而过的古内河水道流淌古韵,分布在两岸的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写满时光的故事。这里的居民也大多沿袭着旧时的生活习惯,保持着悠闲缓慢的生活节奏。历史在沉淀,一切都隽永绵长。
在锦溪古镇,汲坞茶舍与古镇互相陪伴了20年。古色古香的茶舍面积不大,用锦溪青砖搭建的展架上摆放着各种手工制作的茶杯,临湖的阳台上摆放着几张改造的长桌,葫芦瓢制成的茶漏、锦溪袜底酥小食、江南雕花装饰木板,无不显示店主的用心。
一半诗意,一半烟火。汲坞茶舍是纯粹恬美的锦溪古镇缩影。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及生态环境,锦溪镇曾被评为江苏首批、苏州市首个“水美乡镇”。锦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钱玺说,锦溪着力统筹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推进新时代江南文化样板区建设,紧扣“精致休闲、清新体验”理念,在推动配套完善、品质提升的同时,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拒绝过度商业化,拿出充足的耐心,让古镇“自成长”。
进入旅游资源2.0时代,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旅游理念已从最初的寻奇、观赏转为追求沉浸式的参与体验。锦溪以古镇为体验载体,坚持“动静结合”“古今辉映”的理念,以品牌赛事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先后举办国际水上摩托大奖赛、中美滑水明星对抗赛等国家级赛事,以及苏州大众体育联赛皮划艇联赛、苏州帆船大赛等各类水上赛事,展现出时尚健康的新风貌,不断擦亮“水美锦溪”的名片。
“未来,我们还计划推出阿卡贝拉沉浸式声音旅行体验,融入元宇宙科技,打造古镇VR音乐剧场,实现电子场景与古镇建筑的互动融合,开辟江南水乡独特IP。”苏州水乡锦溪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晨杰说。
不仅可以在古镇感受清新淡雅的旧时光,还可领略现代乡村休闲旅游的动人风景。
今年5月,在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第三届“新时代·中国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巡礼”成果发布仪式上,锦溪镇计家墩理想村作为优异的成果案例获评“2023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让这个小红书上的网红村再添“新流量”。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之下,计家墩坚持高定位和高标准,邀请青山周平、郑光强、张天乐等知名设计师亲自操刀,打造江南半舍、无象归园、溪地阿兰若、光之营等一系列轻奢美宿,用现代建筑美学重塑江南水乡村落的淳朴之“魂”和秀美之“形”,打造一个个乡村新地标。
乡村的美从不是孤立的。计家墩邀请创客和艺术家进村、搭建文创交流平台、探索与高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通过水上、乡村、文创三大集市,引进陶艺坊、船艇坊、木艺坊等多元业态,充分利用“新村民”的智慧和资源,打造“计家墩理想集”。
前不久,江南文化艺术创作展示空间在计家墩全新亮相。作为从锦溪走出的2021年江苏青年书法家十佳代表,张斌在此设立工作室,展出围绕“锦溪八景”不同主题为家乡创作的书法作品,让这个“网红村”多了书香味。
计家墩还推出“民宿+”概念,结合特色餐厅、农场、手工体验、亲子休闲等,开发多种体验项目,让游客不仅享受物理空间的停留,得到饮食文化的浸润,更有心灵的放松和精神的熏陶,丰富游客新乡村生活体验。
锦溪镇党委书记宋崎说,锦溪镇将继续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抓手, 整合周边生态资源,推动更多社会资本“下乡”,延伸“乡恋”产业链,实现周边业态群聚发展,着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锦溪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