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 来自:江苏省0==
十四五期间,昆山市中医医院致力打造高精尖人才聚集平台——“博士天团”,以“头雁”引领科室发展、科研与技术创新,在专业领域绽放异彩!乔世刚,始终坚持“舒适化”诊疗理念,在“痛”点上励精图治。身体健康是一句普通的祝福语也是他毕生努力奋斗的方向。
2002/9 - 2007/6
潍坊医学院 麻醉系 学士
2007/9 - 2010/6
苏州大学 麻醉系 硕士
2015/9 – 2019/06
苏州大学 药理系 博士
2010/3-2011/3
香港Hong Kong University
麻醉系 研究助理
2012/11 - 2013/11
美国Medical College of Wisconsin
麻醉系 访问学者
《大医精诚》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对病者的苦恼要感同身受。我两位从事医务工作的姑姑经常把“大医精诚”挂在嘴边,这几个字也是我最初对医生这个职业的理解。现在想来,它所蕴含的两个问题是我选择学医的初衷,也是我从医的始终。
选择麻醉专业,是因为从小就崇拜华佗,对“麻沸散”充满了好奇。现在以专业的角度来看,麻醉从华佗研制“麻沸散”起,直接面对的就是患者的“疼痛”,所以我一直坚持“舒适化医疗”的理念,这是当今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麻醉医生最应该坚持的“初心”。
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中医上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两句话很好地反映了生活中我们两个普遍的理解:“疼痛”不是病,“疼痛”意味着“堵塞”。事实上,麻醉学认为“疼痛就是一种疾病”,麻醉能够缓解和治疗疼痛,这就是麻醉治疗学。再专业一点,从外科手术的全过程来看,麻醉不仅是手术中的“打一针”让病人感觉不到疼痛,更重要的是确保手术全过程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还包括术前对病人紧张情绪的疏导谈话和术后对病人康复的诊断治疗,这些统称为“围术期管理”。所以,麻醉也是在治病。
在“痛治”的这条临床路上前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舒适化医疗的过程中,我和团队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麻醉技术,如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可视化喉罩插管等,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麻醉服务。已开展的项目“佐剂协同超声引导胸神经阻滞在胸壁切口手术中的规范化应用”获得2023年苏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新开展的项目“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对急性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围术期脑保护及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也在有序进行中。
完成药理学博士学业后,我开始思考传统***物对个体差异性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有患者说“医生,我酒量大您多给我用点***,我怕疼”,“医生,我体质差,您少给我用点药,我怕醒不来”。这些观点对吗?
能够准确预测病人对麻醉及镇痛药物的反应,一直是广大麻醉科医生追求的目标之一。麻醉医生较其他专业的医疗人员更能意识到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而药物基因组学及其基因多态性可能是解释个体药物反应差异的“答案”。***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将不仅更加合理地解释药效与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更重要的是在用药前就可以根据病人的遗传特征选择最有效而副作用最小的药物种类和剂型,达到真正的个体化用药。近年来,我们团队着眼细胞色素和阿片样受体SNP位点的特异性,初步明确CYP2B6*4和OPRM1基因多态性是引起膝关节镜患者术后舒芬太尼静脉镇痛个体化差异的遗传因素。
在不久的将来,医学发展将进入“个体化医学”时代,每人都拥有一张“基因身份证”,并可依据其特点优化***物的给药方案,真正做到个体化给药,由“对症给药”发展到“对人给药”,我们正从事的临床研究,希望能为围术期疼痛、恶心呕吐、神经肌肉阻滞剂的合理使用提供有力依据。
从美国进修回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目前国内围术期舒适化诊疗的措施还有许多可以进步的空间。所以,回国以后,就“痛”这个点,我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治病是为了解除痛苦,那么麻醉医生就应该针对“痛”这个表征“励精图治”。多年以来,无论是我自己实施的手术,还是带领的麻醉团队,亦或是教导的研究生们,我都强调麻醉的“舒适化”诊疗,尽可能地让病人术前释放紧张、术中安全舒适、术后加速康复,提高患者的手术体验。
麻醉的“舒适化”医疗需要麻醉团队的规范化、系统化操作。目前,我们正致力于探索一套符合我院医疗现状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麻醉科与外科在手术配合中安全、高效、有序地推进。同时,还注重团队协作,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不仅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精进,还需要在科研领域探索前行。我先后赴香港大学和美国Medical College of Wisconsin研修各一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苏州市级项目3项、申请国家专利6项,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文章15篇,以申请人或主要参与人身份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学研究创新奖二等奖,苏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次;同时,个人荣获江苏省第六期“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青年医学重点人才、姑苏卫生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前期坚实的科研工作基础有利于推动科室学科发展和青年人才培养。
对患者负责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精进医术,不负人民性命相托。在医学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青年医生的我们只有不断汲取世界最新的医学理念和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我想行医之道无非做到“学而有术,而能术业专攻,术业专攻方能精诚致远”。
身体健康是一句最普通的祝福,却是我们医务工作毕生努力奋斗的方向!
来源:昆山市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