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住建厅公布了“2023年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评审结果,昆山4个项目获评,数量位居苏州第一。其中,菉城江南苑项目获评“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东部医疗中心、轨道交通11号线(原S1线)工程、杜克大学二期等3个市重点工程项目获评“BIM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程”。
近年来,我市通过政府投资项目带头推广,建立项目示范引领机制,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典型引领和产业支撑。截至目前,我市共拥有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4个、省级新型建筑工业化创新基地1个、省级示范项目14个,各项成果指标在苏州各市(县)、区均排名前列。
菉城江南苑住宅项目位于陆家镇香花路东侧、朱家路北侧,总建筑面积14.65万平方米,为预制装配式全装修成品住房,预制装配率达50%,装配式建筑综合评定为一星级。
该项目采用的预制构件包括隔墙板、叠合楼板、剪力墙板及楼梯等,装修采用实木地板、集成吊顶、预制橱柜等干法作业,预制装配率达50%,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此外,本项目在设计阶段制定了PC专项设计方案,通过应用BIM技术,对构件进行拆分,指导工厂完成预制构件生产,同时精确预留好设备、管线位置;施工阶段,采用BIM+场地布置、BIM+智慧工地、BIM+施工方案模拟优化等技术指导施工,实现了对施工过程的可视化和信息化管理。此外,该项目也是“江苏省优秀智慧工地”。
昆山东部医疗中心位于昆山市前进东路北侧、吴淞江路东侧,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是以医疗为核心,延伸到教学、科研、预防等领域的综合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已正式投入运营。
在设计阶段,该项目通过设计性能分析以及仿真模拟、工程量输出,利用BIM机电碰撞检查、管线优化、BIM出图等整合所有机电专业模型,对管道进行碰撞检测、优化管道路由,出图辅助设计深化。
在施工阶段,该项目使用云平台进行协同管理,对项目实施全方位全流程管控;通过BIM三维模型会审、净高分析、支架深化等减少返工,提高建造效率;此外对场地动态、设备运输路线、施工工艺及方案、机电管线可视化等进行模拟,更好地指导项目开展。
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原S1线)是江苏首条与上海地铁对接、苏州首条通往昆山的地铁线路。该项目为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示范工程,西起苏州工业园区唯亭站,东止于昆山花桥站,与上海地铁11号线相接,线路全长42.25km,设站28座,已正式投入运营。
苏州市轨道交通11号线(原S1线)工程围绕争创全国城市轨道交通BIM综合应用示范项目进行了专题策划。在建设过程中,该项目以“协同”为核心,“平台”为依托,开展跨地域、跨单位、跨专业的三维协同平台建设,实现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设备厂家等多家单位之间的数据共享,有效发挥各单位在各自领域“术业有专攻”的优势,共同保障BIM深化成果的应用。此外,该项目尝试BIM+新技术的探索,通过研发BIM管理平台实现了地铁全线数字化资产的归集。
昆山杜克大学二期工程项目位于昆山阳澄湖科技园传是路南侧、虹祺路西侧,使用BIM对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进行建模,结合云平台轻量化的远程模型集成功能,快速集成各专业大体量模型,为项目提供各种支持,有效提升了项目品质。
在设计阶段,该项目采用BIM施工图正向辅助设计模式,BIM设计与施工图设计同步进行。BIM协同设计的方式提升了专业之间的沟通效率,把大量在施工阶段才能发现的问题提前解决在设计图纸上,极大地提升了施工图设计质量。
在施工阶段,该项目采用BIM成果直接指导施工。正式施工之前采用BIM可视化交底,使施工技术人员充分理解相关构造节点,避免了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的施工错误,减少返工,提高了施工效率。
下一步,我市将以装配式建筑和BIM技术为“两翼”,加快建筑业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推动全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建设,打造建筑产业现代化“新赛道”。同时,引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促进建筑领域生产方式变革,推动我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持续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