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模式
  • 15937阅读
  • 0回复

[法治宣传]饮料市场监管盲点与维权策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帅哥离线laoying369
级别: 昆山新人
发帖
198
昆币
27 枚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06-05 , 来自:上海市0==

饮料市场监管盲点与维权策略!
被“800元喝出一瓶水”的张某诉李某买卖合同纠纷一案刷屏网络,让人们看到了消费领域法律监管盲区的存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公布了一起重要案件的判决结果。
该案涉及食品安全问题,张某因购买并食用了李某销售的未获得安全保障的食品,将李某告上法庭,并要求10倍赔偿金。经过审理,法院最终裁定李某需向张某支付3900元作为赔偿。

在公众的印象中,法院对消费者的保护是无微不至、十分到位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该案件的原告张某在购买饮料时,就遭遇了商家利用任何漏洞都骗取她钱财的情况,而这只是冰山一角。
事实上,除了食品安全问题,食品领域还有许多其他法律监管盲区,比如包装混淆、“0添加”陷阱、各种促销套路等,这些都可能影响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今天我们就来揭秘饮料市场存在的法律监管盲区,让消费者知悉真相、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一招:看清配料表,警惕虚假宣传
按照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所有食品都必须标识“食品添加剂”或者标注“无添加剂”。
然而,不少商家为了吸引眼球、增加口感,会在配料表上下功夫。
比如一些饮料会添加阿斯巴甜、谷氨酸钠等人工合成的低热量甜味剂和防腐剂。
虽然它们的含糖量低于普通的糖,但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并没有减少。
无独有偶,为了让果汁看起来更“鲜浓”,有些生产商还会在果汁中添加一种名为“柠檬酸”的化学合成物质;为了让果蔬汁颜色更加诱人,有些生产商则添加类胡萝卜素着色剂;为掩盖水果本身的苦味,有些加工业者还添加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防腐剂。
这些都是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饮料配料欺诈行为。
消费者要擦亮眼睛,仔细阅读配料表,不要被华丽外衣所迷惑。
如果实在不明白,也可以通过查询相关资料了解自己想买的产品。
第二招:远离过度营销,不被套路牵着鼻子走
现在的饮料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大企业也开始绞尽脑汁地使用各种手段来吸引消费者。
尤其是在各种购物节期间,各种打折促销、买赠活动比比皆是。
对于一些价格不透明、优惠力度大的商品,消费者一定要多加小心。
比如前不久有一女子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在一家知名连锁超市购买了两箱价值64元的可乐,但在回家拆开后发现其中一箱里只有3瓶可乐,且罐体鼓包严重。
后经核实,该可乐产品的生产日期为2021年10月12日,而灌装日期却为2021年9月15日。
这一事件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很多人表示自己也曾买到过类似情况的“临期”商品。
可见此类促销乱象已经不是个例了。
还有许多打着“惠民”、“慈善”旗号的非法集资、传销活动在搞虚假促销。
这些活动往往以极低的价格甚至不收钱向大家销售商品,然后把大部分钱款拿走用于个人挥霍。
虽然表面上看着是在做“好事”,实际上却是在利用消费者牟取暴利。
对此消费者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天上掉馅饼”。
第三招:维权需理性,诉讼也要懂方法
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许多人一怒之下就选择了诉讼的方式解决问题。
虽然说“诉讼并非万不得已的选择”,但如果确实走到了诉讼这一步,那就有必要好好研究一下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了。
毕竟,如果这事办不好,不仅会让违法者逃脱惩罚继续侵害他人权益,自己的精力和金钱也会受到损失。
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过程中享有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一律不受侵犯的权利。
如果商家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那么消费者可以要求经营者进行赔偿,也可以通过向有关部门投诉或举报来解决争议。
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那就可以寻求第三方机构进行鉴定、调解。
如果必要的话,消费者还可以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消费者请求经营者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赔偿损失的金额应当包括购买商品的价格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以及必要的合理费用。
也就是说想要通过诉讼进行索赔的消费者需要带齐相关证据并确保有足够的损失证明。
爆料有奖!关注昆山论坛抖音号,抖音搜索“昆山论坛”,或搜索抖音号:ksbbs
 
快速回复
限76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