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微热点】车辆智能驾驶模式下出事故,责任咋划分?
近日
小米SU7高速事故致3人遇难事件
引发广泛关注
也引起了大家对辅助驾驶、
智能驾驶使用场景的讨论

清明假期,各地高速公路都迎来大车流。有途经安徽高速的网友发现,安徽高速关于智驾的警示语经历了从“请勿过于依赖辅助驾驶”,到“高速路况复杂,慎用辅助驾驶”,再到“高速路况复杂,勿用辅助驾驶”的多次变化。据了解,江苏、浙江等多地高速也有类似的提醒标语。
近年来
随着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成为不少新能源车辆的“标配”
部分驾驶员对此产生依赖性
甚至错误地将其视为“自动驾驶”
由此埋下了安全隐患
☟☟
据《法治日报》此前报道,有乘客乘坐网约车回老家时,驾驶员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后竟睡着了,直到前车减速,车载雷达发出警报,驾驶员才被惊醒。甚至在一则引起社会热议的短视频中,一名驾驶员在高速公路上行车时居然盖着被子睡觉。
漫画:高岳
现实中,智驾引发交通事故的情况也不鲜见:
-
2024年12月,一位新能源汽车车主在开启高阶智驾的情况下,以120km/h的速度追尾了前方停着的水泥泵车,事故导致其腰椎、腓骨骨折,全身多处不同程度挫伤。
-
2024年5月,邓女士在一条道路上行驶时开启了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但在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车辆突然失控,出现了“蛇形”走位,尽管她多次踩下刹车,但车辆并没有减速,最终撞上了道路中央护栏。
对此
许多新能源汽车驾驶员担忧
智能辅助驾驶模式的安全性是否可靠?
智驾模式下出事故,该谁担责?
为规范汽车驾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我国在2022年年初就实施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该标准将驾驶自动化分为了6级。L0至L2为驾驶辅助,驾驶员需全程监控驾驶;L3是有条件自动驾驶,驾驶员在紧急情况执行接管;L4为高度自动驾驶;L5为完全自动驾驶。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搭载的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辅助驾驶阶段,其本质是帮助驾驶员提高行车安全性和便利性,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在面对盲区、超视距、突发事件等情况时,仅仅依靠单车智能并不能完全消除安全隐患。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索维华认为,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尚不成熟的阶段,即使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仍要求驾驶人员坚守岗位,随时做好接管汽车的准备,并不是可以离开驾驶位置甚至睡觉。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孙向齐表示,使用智能辅助驾驶模式时,发生侵权或事故的责任分配要比传统道路交通事故复杂。由于自动驾驶系统智能化程度存在差别,在完全智能控制状态下,交通事故责任分配可能会变成自动驾驶汽车产品责任问题,事故责任与产品责任发生混同。自动驾驶汽车在运行过程中,除了驾驶员之外,还有汽车制造商、信息传输、数据处理运营商等在发挥作用,上述主体在分配责任时,都有可能成为承担责任的主体。
索维华指出,如果事故是由于智能驾驶系统的缺陷或故障导致的,现行法律会分配给汽车制造商、技术服务提供商更重的举证责任,不能证明产品无质量瑕疵则需承担不利后果,因此其往往也会承担更重的实体责任。如果驾驶员未履行应尽的责任义务,在使用和操作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上存在过错或失误,或者违反了交通规则,导致事故发生,那么他们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智能驾驶 ≠ 无人驾驶
切勿过度依赖“辅助驾驶”

①限制应变能力
使用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后,驾驶员可能会对车辆的速度控制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降低对路况变化的应变能力。
②过分依赖系统
过度依赖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可能导致驾驶员的驾驶技能和反应能力下降。
③系统故障风险
如果辅助驾驶系统出现故障,可能会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甚至引发车辆失控。
④不适用于复杂路况
在夜间道路、交通拥堵、施工路段等复杂路况下,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可能无法正常工作,或错误识别、误判障碍物。
⑤驾驶员容易分心
驾驶员可能会因为系统的自动化而放松警惕,容易分心,甚至疲劳驾驶,从而影响对道路的观察和判断。

驾驶员在使用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时
需保持谨慎和敬畏之心
把方向盘牢牢抓在手里
把视线紧紧锁定在路面上
永远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接管!
来源:尚法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