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脖子“罢工”?针灸+推拿+理疗,3天帮患者“解锁”颈部活动
作为三甲医院针灸科医生
每年秋冬交替时
门诊总会挤满因落枕就诊的患者

上周就遇到一位典型病例
通过针灸、推拿、理疗的“组合拳”
3天就让患者从“转头靠全身”
恢复到正常状态
今天结合这个病例
给大家讲讲落枕的临床治疗思路
也让大家了解中医特色疗法
如何解决这类“小毛病”

病 例

28岁的程序员
一觉醒来脖子“僵成木棍”
患者小林,28岁,互联网程序员,前一天加班到凌晨1点,回家倒头就睡,早上醒来发现脖子动不了了——想转头看闹钟,得整个上半身跟着转,稍微一动,右侧脖子就像被“扯着疼”,连抬手摸后脑勺都费劲。

到门诊检查时,能明显摸到他右侧颈肩部的肌肉(主要是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紧绷绷的,像一块“硬疙瘩”,按压时疼痛加剧,颈部活动范围受限:左右转头只能到30度(正常能到60-80度),低头、抬头也受影响。
小林说,自己平时就经常低头看电脑、玩手机,偶尔会脖子酸,但从没这么严重过。

结合症状和查体,诊断为“落枕(颈肩部肌肉痉挛)”,主要是长期伏案导致颈肩肌肉疲劳,加上夜间睡姿不当、颈部受凉,诱发肌肉急性痉挛,从中医角度来说,属于经筋受损、筋络拘急、气血阻滞不通。
治疗方案

针灸“疏通经络”配合
推拿“松解肌肉”加理疗“活血通络”
针对小林的情况,采用“三步疗法”,每天1次,连续治疗3天。
落枕的核心问题是“经络不通、气血不畅”,针灸的作用就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疏通经络、放松肌肉。
选穴
主穴选“落枕穴”(在手背,第2、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处,是治疗落枕的“特效穴”)

风池穴(颈后枕骨下方凹陷处)

肩井穴(第7颈椎棘突,低头时颈后最突出的骨头和肩峰外侧最高点,两点连线的中间位置)

配穴加合谷穴(手背虎口处),增强通络止痛的效果。

留针期间,让小林慢慢活动颈部(从低头、抬头到左右转头,幅度从小到大),借助针灸的“外力”帮助肌肉放松。
效果:第一次针灸结束后,小林说脖子“松快多了”,转头时疼痛减轻,活动范围明显扩大。
效果:推拿后,小林颈肩部的“硬疙瘩”明显变小,按压时疼痛减轻。

理疗作为辅助手段,能通过物理能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和肌肉疲劳,常用“中医定向透药及中药熏洗”。

中医定向透药:将(带有活血通络作用的中药)电极片贴在痉挛的肌肉上,采用调制中频电疗法,治疗20分钟,它既能让肌肉放松,又能活血通络。

中药熏洗:将少量活血化瘀的中药加入仪器中加热到100摄氏度,然后熏洗颈肩部,通过温热及中药的双重作用,达到减轻炎症、缓解肌肉疲劳的双重效果。
治疗结果

3天“解锁”颈部,恢复正常生活
第1天治疗后:颈部疼痛减轻50%,活动范围明显改善,能正常低头、抬头,左右转头可达50度。
第2天治疗后:颈肩部“硬疙瘩”基本消失,按压时只有轻微酸胀感,颈部活动范围接近正常(左右转头60度)。
第3天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颈部活动恢复正常(左右转头70度,低头、抬头不受限),小林说“跟没生病一样,终于能正常上班、睡觉了”。
同时,叮嘱小林回家后注意:睡觉时用高度合适的枕头(仰卧时与拳头高度相当),避免长时间低头,坚持颈肩部功能锻炼(如易筋经中的韦陀献杵、九鬼拔马刀),预防再次落枕。
医生提醒

落枕虽“小”,别硬扛
若落枕后疼痛剧烈,或伴有手臂麻木、头晕、恶心,可能不是单纯落枕,而是颈椎病的信号,要及时来医院检查;
经常落枕说明颈肩肌肉长期处于疲劳状态,需调整生活习惯(减少低头、加强颈肩锻炼),必要时做颈椎检查,避免发展成颈椎病。
落枕看似是“睡出来的小毛病”,实则与日常姿势、肌肉状态密切相关。及时就医治疗,配合良好的习惯,才能让脖子“不添堵”。

来源:昆山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