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立新 口述
1965年,昆山在玉峰山东麓建起昆山第一座水厂——玉山给水站;1987年昆山还仅有一个日供水能力仅2万立方米,总资产不到200万元的小水厂供县城区居民饮用。1992年,建成昆山市泾河水厂。
此后,昆山各区镇相继建造了自己区镇的自来水厂。但由于水质和管道质量等问题,对全市市民的饮用水质不能得到有效保证,昆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组团式供水。到2018年2月,完成开发区、花桥等11个区镇供水公司整合。打造了昆山城乡同源、同质、同网、同价、同服务”的五同供水新格局。昆山全面完成区域组团供水,初步实现城乡同质化供水。
此时,虽然先后建起了泾河第二水厂等,但唯一的取水口是在傀儡湖。傀儡湖位于昆山西部,阳澄湖东侧,是我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全湖面积6.73平方公里,总水面面积约1万亩,蓄水量约2200万立方米,水源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Ⅲ类水标准。
1998年开始,启动傀儡湖退渔还湖工作,2002年起全面实施傀儡湖水源生态保护工程,并将其列为市政府重点实事工程,每年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水源地保护和水生态修复,累计建成环湖人工湿地16.08公里,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14.84万平方米,营造环湖、沿河防护林带18公里,种植林木19.2万株,完成清淤136万立方米,傀儡湖和周边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水源水质大大提高,水质各项指标全面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6项指标要求,蓄水量也从800万立方米增至2200万立方米。傀儡湖成为我市不可替代的天然“净化池”和绿色“蓄水池”。
然而,随着昆山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我市长期以傀儡湖作为唯一水源地引发的“依赖性、脆弱性”问题日益凸显,加紧开辟第二饮用水水源地,成为一项重大课题。经过多年论证和科学决策,我市最终选择长江常熟段作为第二饮用水水源地,并启动昆山市第二饮用水源——长江引水工程建设。
但要从长江引水谈何容易。它首先要跨过常熟市,要途经常熟、昆山两地6个区镇26个村,穿越或顶管102条河流,铺设47公里长的两根输水管道的内径都要2.2米输水管道
这是昆山历史上最大的跨市工程,其涉及部门之多、工程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市委把这光荣而艰巨的工作交给了建设局。(水厂是建设局下属企业)时任市委书记张国华、市长管爱国亲自带着我们建设等部门(当时我在建设局担任局长)多次赶赴常熟协商,2009年8月26日,昆山和常熟签订《昆山市第二饮用水源建设项目框架协议》,明确工程建设具体事项。为了这份《框架协议》顺利实施。在签约前,昆山先后组织召开60次论证评审会,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讨论通过经数轮商榷修改的《框架协议》,该工程还被列入2010年市人代会一号议案和市政府一号实事工程。同时,完成上级部门30多项关于该项目的行政审批(包括武汉长江委员会的取水批准)。
按照设计方案,长江引水工程分取水口、水源厂和输水管线三大部分,主要包括在长江中心建取水口,穿越长江大堤建江底管道,铺设47公里长输水管道等。这些工程或穿村过田,或跨河越路,每一个都受地形、天气、水情、道路环境、技术等重重考验。工程涉及农户拆迁67户,绿化补偿1000多亩,鱼塘补偿1000多亩,高速公路坡度的补偿,施工作业面要重新建设。施工现场出现的情况远比原先想象的要困难、复杂得多。没有现成道路可走,沿途障碍重重,仅输水管道就要穿越102条河流。特别是要跨越苏嘉杭、沿江、常昆、苏昆太、苏州绕城等高速公路和苏通大桥南引坡等,为此,我带领几位工程队人员,10多次沿着高速公路踏点选择线路,选好最佳线路。因为施工中稍有不慎就会破坏道路环境,影响到交通的正常运行。
还有一个难题是拆迁的问题。那时,常熟拆迁补偿要低于昆山的标准,许多常熟农民不配合,比如在碧溪开发区,我们要建水源厂,涉及100多亩,十几户人家,还有一个渔业村,该村涉及200多户,我们多次进村入户耐心、仔细地做农户的工作,因为工作到位,后来一些村干部都和我们称兄道弟了,确保拆迁工作的顺利推进。
面对艰巨的引水任务,我们的工程建设者们相继攻克长江中取水口建设、大型沉井施工等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有的抛下家中老幼,有的推迟婚期,有的带病坚守,全力以赴,将第二饮用水源——长江引水工程建成惠及昆山百姓的民心工程。
2011年1月9日,历经13个月、近400个日夜奋战后,市第二饮用水源——长江引水工程全面圆满完成,比预期整整提前5个月,节省工程建设资金2亿元,总引水规模为90万立方米/日。至此,昆山形成了长江和阳澄湖傀儡湖“双水源、城乡同质供水”的供水局面。实际是100万立方米/月
目前,昆山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实行饮用水源保护、自来水生产供应一体化运行管理。现有长江、傀儡湖双水源,泾河水厂、第三水厂、第四水厂三座净水厂和周庄、张浦、陆家、南港、花桥、兵希六座增压站,日供水能力150万立方米。
来源:玉峰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领红包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