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领略文化瑰宝!你知道昆山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2023-04-20 聚焦昆山 winger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

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

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src=http___[url][urlend6]_bw1_7d0c07e8-00ba-4352-b311-302623c8842a_imageView2_2_w_1080_format_jpg&refer=http___safe-img.xhscdn.webp.jpg

昆山一共有42项非遗

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8项

苏州市级10项昆山市级22项

其中《昆曲》更是入选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那么

昆山生活的大家

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吗?

今天就带着大家细数昆山非遗

见证那些属于昆山的文化瑰宝


国家级非遗(2个)
01
昆曲

保护单位: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江苏省苏州苏剧团)

ca3d41bf1541ea77badb38cf0e68c58a_2008051914154467.jpg

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元末明初,昆山千灯顾坚“擅发南曲之奥”推动了昆山腔的流播。明代嘉靖年间,以太仓魏良辅为首的曲家群落对南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以“苏州-中州音”(即苏州官话)为选定的舞台语音,引进了北曲和先进的北曲乐理以及传统的声韵学说,改良了昆山腔。因其婉转流丽,又被别称为“水磨腔”。清代嘉靖末至隆庆初,昆山剧作家梁辰鱼依照昆曲音律填写了《浣纱记》传奇,把限于清唱的昆曲运用于舞台表演艺术。《浣纱记》的成功,标志了一个新的剧种——昆剧的诞生。随着职业戏班的流动,昆剧沿着运河北上南下,沿着长江西进东扩。明代万历末年,昆剧已进入北京。同时,也借机在全国各地落户,远至东北、云贵,很快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明末清初,昆剧名家辈出,杰作如林,开始了两个多世纪的昌盛。

  清代乾隆以后昆曲逐渐走向衰落,昆曲只在民间曲社中一息尚存。1921年成立的昆剧传习所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新世纪以来,随着昆剧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剧得到了迅速复苏。特别是由台湾白先勇加盟,与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合作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吸引了大批大学生观众,演出始走出国门,在欧美、东亚诸国得到了广泛欢迎,成为我国古典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著名品牌。

  昆剧由四个艺术要素组成基本内容,即:歌,舞,表演和故事。

  “歌”,是指昆剧的音乐唱腔部分。昆剧属于曲牌体戏曲,由若干支曲牌组合成套数为一出,由数十个套数联合成完整的故事为一剧。每支曲牌有自己相对固定的主腔和结音,歌唱时歌者必须“依字行腔”功夫。

  “舞”,一般指的是身段;“表演”,指的是叙事或代言过程中的唱、念、做、打,用以塑造人物性格。昆剧以载歌载舞为专长,唱念多配有抒发心理或是诠释词义的幽雅美视的身段动作,而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动作程式。

  “故事”,指情节,以传奇文本为载体,融诗词赋赞于一炉,唱词必须按照曲牌固定的声韵格律填写。舞台呈现以综合性、虚似性为其基本特征。昆剧把音乐、文学、舞蹈、歌唱、绘画、雕塑、杂技和武术等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样式有机地化合为自己的艺术本体,而在表现上强调写意,即强调“意、趣、神、色”。

  目前,苏州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有王芳、柳继雁等:

  昆剧已有6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之一。由昆剧奠基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德国布莱希特体系,同被称为世界三大表演艺术体系。因而,中国昆剧艺术是人类艺术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昆曲剧本文字高雅,它直承了古典诗、词、赋、赞的文学传统,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剧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昆曲保持了中国古代戏曲的曲牌体体制,这在国内也属罕见。其曲律、腔律、套式、宫调以及伴奏,内蕴了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丰富讯息。中国戏剧成熟于宋元南戏和元曲(北杂剧),但南戏和杂剧已在明代渐次消亡。昆剧直接继承了宋元南戏和元代杂剧的戏曲舞台样式,同时创新了自身的艺术风格,完成了昆剧文学、音乐、表演和舞台美术等各个领域的程式积累,奠定了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基础。近代以降,昆剧已经衰落,然而她数以千计的传奇剧本成了京剧和诸多地方戏曲改编演出的宝库;她的表演程式也为其后出现的戏曲所大量移植。昆剧虚拟和大写意方式一统了中国地方戏曲的舞台呈现样式,造就了中国戏曲的总体风貌。可以说,昆曲之后中国数以百计的地方戏曲无不汲取了或仍在汲取昆曲的营养,昆剧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明代以后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昆剧留给我们的丰厚艺术遗产,已成为我国戏剧文化发展的重要学术研究对象。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典型代表,从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也一度面临着市场萎缩、观众锐减和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作为昆曲发源地的苏州,将昆曲的保护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多年的保护经验,在二十一世纪初提出了构筑两个“五位一体”的保护格局的保护思路而付诸实践,启动了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弘扬工程。即以把昆曲的发祥地苏州打造成为全国保护昆曲遗产的基地为目标,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创造环境;艺术上以“原生态”的保护为特色、抓紧抢救昆曲传统剧目和加快人才培养传承为重点,务实创新地开展工作,进而精心构筑昆曲保护“节”(中国昆剧艺术节和虎丘曲会)、“馆”(中国昆曲博物馆)、“所”(苏州昆剧传习所)、“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场”(一批昆曲演出场所)以及建立昆曲研究中心,办好中国昆曲学院,打造昆曲之乡和活跃曲社活动,做优昆曲电视专场以及建立昆曲网站和昆曲演出传播、海外交流中介机构,制定昆曲保护法规的两个“五位一体” 保护格局。

  苏州昆曲的保护成就得到广泛的赞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盛赞苏州昆曲保护工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表率,是对世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重要贡献!”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2
锦溪宣卷

保护单位: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苏州市文化研究中心)

b827bd72ebbbd805c5a1fc7ebde841e7.png

宣卷是一种古老的说唱方式,起源于佛教活动,由一人主唱,一人帮唱,众人伴奏。主唱手拿折扇、手绢、醒木等,绘声绘色地唱念说做,其他人则围坐在周边,通过伴唱或伴奏的形式来辅助主唱声情并茂地演绎。

宣卷唱本大多是流传的经典,也有新创编的本地传奇故事,大多弘扬正义,揭露邪恶,具有借古讽今的教育意义。宣卷的演出场地,有在露天搭棚的,也有在厅堂搭台的。宣卷历来有长篇、短篇之分,长篇可以夜以继日地演唱,短篇则常唱些带有好口彩的小段子,以博得听者的好感。百姓不仅可以欣赏到富有乡土气息的艺术表演,还能从中得到启迪,因而宣卷对乡情民风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省级非遗(8个)
01
千灯跳板茶

保护单位:昆山市

85b94766094f36ff5e8c48a94cb2d8a3_86e2-kffctca4472484.jpg

千灯跳板茶是流行于昆山市千灯镇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用于婚礼场面向新人、亲戚敬献美茶的礼仪,是水乡婚礼中鲜为人见的习俗。表演内容为一青年男子,双手分别托起一茶盘,盘中装上茶杯、茶水,然后通过转、举、托、扭等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舞姿优美惊险,杯茶纹丝不动,令观赏者赞叹不已。这个舞蹈曾多次被挖掘整理,搬上舞台,先后在苏州市和昆山市的民间文艺汇演中获奖。该舞蹈曾在“民间舞蹈普查”中被详细采录,并刊登在《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如今,仅存的《跳板茶》的传人已进入古稀之年,由于该舞蹈的技巧性较高,已力不从心再作示范性表演了,但记忆尚好,还能讲解。这些年来,文广站的一些青年曾先后学过《跳板茶》的原始动作,如要恢复、传承还有可能。但时间紧迫,必须立即抢救。盼望能批准为“保护项目”,让这个富有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历史价值的民间舞蹈永远存活在民间。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2
奥灶面加工制作技艺

保护单位:昆山市

ae3fbc009fce7bee46d0e70b90096f5b.jpeg

奥灶面,作为古城昆山饮食文化的代表,是昆山悠远历史、丰富物产的象征。奥灶面主要分布在昆山城区,以奥灶馆制作的为代表。在沪宁沿线的一些城市有所流传。始于清咸丰末年,其面汤色泽深沉,状如懊糟(方言,意为肮脏),诬之为懊糟面。而食客们认为懊糟面好吃, 甚至为之咏诗颂文。这使奥灶面名声大振。

奥灶面是一种具有鲜明地方饮食文化特征,制作工艺独特,技术性较强,营养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江南水乡美味,具有较鲜明的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和历史价值。由于现存老厨师年老体弱,又受到各种外来因素的冲击,传承工作岌岌可危,应该立即采取各种措施,予以抢救和保护。

这次在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市专家组人员一致认为“昆山奥灶面制作工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具有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特向上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以利这民间手工工艺的延续和发展。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3
闵氏伤科

保护单位:昆山市中医医院、苏州市平江医院

3697e1b73e4c808a929ba2eca21aa181_1638336528740243.jpg

中医伤科学具有丰富的学术内容和卓越的医疗成就,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理、法、方、药”和整骨,推拿按摩手法及固定功能锻炼等临床治疗方法,伤科具有适应性广,疗效显著,安全简便等优点,数千年来深受人民欢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中闵氏伤科,发祥于昆山西乡之白塔港,从清代嘉庆年间起,历经五世,约有近200年历史。该世医源起于昆山,兴盛于吴中,名播于苏沪浙一带。主要以祖传治伤绝技和秘方伤膏药医治跌打损伤、骨断脱臼、扭腰曲筋等症状,在吴门医派伤科专业中,有重要的一席之地。170多年来,代代传承,培养了伤科人才,继承和发扬了祖国医学遗产。近数年来结合现代医学发展与中医药学,深入研究,闵氏伤科在临床治疗中,突显独特的优点,为当地人民的伤病防治作出重要贡献。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4
郑氏妇科

保护单位:昆山市中医医院

3c7dadde521cb87990f5543a431d09c0_537.jpg

宋元时期,吴中地区的妇产科很发达,并产生了一批专著。南宋末昆山名医薛将仕——郑氏妇科始祖,精于医术,尤擅女科(妇科之古称),凡经、带、胎、产诸症而求治者,均能应手奏效,故而声震东吴,人称“薛医产家”。因无子嗣,传医术予女婿钱氏,钱氏复传医术于女婿郑公显,郑氏遂世代业女科,至今已达29代。薛将仕乃郑氏女科世医之始祖,其医学经验,经郑氏后裔整理成著名医著《女科万金方》和《薛医产女科真传要旨》等传世,是诊治各种妇产科疾病的极为重要的医典,至今业者奉为圭臬。

郑氏女科传世二十多代,家族兴旺,子孙传承,行医治病,在昆山乃至周边地区很有影响,曾出现过周庄支、县城乐输桥支和菉葭韩泾滩支等分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家谱被毁。目前,后世主要传人有郑绍先(已于2004年11月过世)和郑天如医师。昆山郑氏妇科自宋末起累世业医,代代相传,迄今历二十九世,近八百年,成为全国较为罕见的世医,在昆山乃至全国中医学界有着较高的地位。一些医学造诣较深的郑氏裔孙,留下了诊治月经病、妊娠出血、妊娠水肿、产后三大病等许多疾病的宝贵经验。郑氏妇科善用经方、古方,灵活运用,神奇莫测,出奇制胜,其学术思想、经验与成就是多方面的,有很高的学术和临床实用价值。目前传承郑氏妇科的后人在昆山市中医医院用其医理继续施以良术,每日受益之妇科病人达百人以上。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5
陆家段龙舞

保护单位:昆山市

6289c59596998fd15f6e148f89492359.jpeg

988625a779988507e895da965536c8c3.jpeg

陆家诞生《段龙舞》,是因为先有传说中的“断龙”事件发生。为民降雨反遭灾。很久以前,陆家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数年未雨,河床干枯,田地开裂,庄稼无收,即使烧香求雨也无济于事,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正在大家焦头烂额之时,来了一位白发长老,他善于观云识天,认为必须先建龙王庙,然后虔诚祭祀,才能感动龙王赐雨。但百姓已极度穷困,无力出资,长老便慷慨捐助万贯银两。不日,一座富丽堂皇的龙王庙在陆家镇西的吴淞江边拔地而起。龙王庙建成后,香火缭绕,直冲云天,分水龙王的七太子闻香后,感知人间定有急难在烧香求拜,便当机立断私出天宫下凡观察。果然,大地如火,万物涂炭,七太子心急如焚,当即决定作法降雨。刹那间大雨倾盆,禾苗即刻焕发生机。当地百姓感激涕零,于是集聚龙王庙跪谢七太子。正在此时,玉帝获悉发生了七太子私出天宫的犯规事端,就命令分水龙王将触犯天规的七太子绳之以法,便将龙身斩断,分成七段,惩罚其陈尸大路。百姓悲悯念龙恩。老百姓看到这个血腥场面后,既忿恨又怜悯。忿恨分水龙王好像是个袖手旁观的“冷血动物”。人说龙王呼风唤雨,紧急情况下总能居高临下,运筹帷幄,实施分水调水的魔法,将水灾转危为安,将旱灾化险为夷。为此,昆山很多地方都建有分水龙王庙,以谢龙王的治水大恩。但抱怨那次陆家地区发生旱灾后,不知何故,龙王无动于衷,而且还向乐善好施的七太子下了毒手。

“龙生九子”中排行第七的太子常被看作聪明、善良的化身,所以当他得悉人间有难时,就敢于冒犯天规,私出降雨。不幸的是七太子居然为此被斩成七段,命丧人间。由此,百姓无比痛恨玉帝不怜民情照章法办,抱怨分水龙王盲目遵命而酿成命案,怜悯七太子落得了个“好人没有好报”的下场。面对此番景象,百姓都为七太子的遭遇抱打不平。虽然他私出犯规,但毕竟是在行善降雨消灾,不该落得死于屠刀的下场。虽然天规绝情,但是人间有爱。面对“断龙陈尸”的惨状,当地百姓化悲痛为力量,用独特的方法为龙七子歌功颂德,因此舞起了斩断的龙身,就诞生了别具一格的《段龙舞》。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6
昆北民歌

保护单位:昆山市

3f05eb1da7ffd5ae6a6f4c606d7c47d3.jpg

雅者,水磨腔也;俗者,大闸蟹也,而在这雅与俗之间,还有那形式丰富、地域特色显著的昆北民歌。

  巴城老街上,依河而建的昆北民歌馆内,有关于昆北民歌的前世与今生:在农耕劳作中起源,在田间地头里发展,在阳澄湖畔传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昆北民歌在一代代传唱人的歌声中,唱出了巴城,唱响了世界。

  昆山的民歌主要分布在巴城和周市,其中又以巴城为主,统称昆北民歌。

  昆北民歌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其生产和传播与长期以来的农耕劳作密不可分。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同时也为人类文明播下了智慧的种子,反映农民心声、抒发草根情结的民歌便是其中重要代表。有什么样的劳作形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歌节奏和旋律。每每在劳作和生活的间隙,人们就在田里、湖边、林中、村头尽情放歌,时而异口同声,时而一领众和,此起比伏,十分热闹。

  其实,民歌与昆曲也有着紧密联系。昆曲成为昆剧,开山之作《浣纱记》。据传,梁辰鱼在创作曲调时融入了些许巴城民歌的元素,尤其最后一句“唱一声水红花也罗”,与昆北民歌的俚语习俗很是相似。而昆北民歌中的水磨调也与昆曲中的唱词有吻合之处,无论是巧合还是相互影响,民歌与昆曲终究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为人文荟萃的巴城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传一方歌。昆北民歌丰富多彩,从没有曲谱的田间歌谣到拥有完整歌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过程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音乐人的努力。1954年起,费克、鲁起贵、张仲樵等著名音乐家先后来到巴城、正仪、周市等地采录曲谱,为昆北民歌披上了专业的音符。

  说到传承,不得不提到昆北民歌传承人陆振良,他是昆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陆振良是在劳作中与昆北民歌结缘的。他的老师是同一个生产队的民间老艺人汪菊林。劳作时,陆振良总是一边挥动翻堆料的铁叉来模仿“划龙船”的舞蹈动作,一边唱着高亢激昂的曲调……久而久之,陆振良渐渐掌握了昆北民歌的精髓,他演唱的民歌字正腔圆、气足、音甜,吴语的音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来,陆振良成功考入巴城镇文化站,开始真正踏上表演舞台。成为正式的民歌演员后,陆振良带头组建巴城文化站阳澄艺术队。2005年,阳澄艺术队选送的女生小合唱《乘风凉》获得了第七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2016年受到美国加州大学的邀请,昆北民歌登上了长滩州立大学音乐厅的舞台,给观众带去了美的享受。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7
花桥江南丝竹

保护单位: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苏州市文化研究中心)

4651b6385bb978f9a65f655b0b91f7ed.jpg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乐种,而昆山花桥地处江浙沪的中心,更是江南丝竹的活跃区域,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江南丝竹的历史本身并不长,大致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花桥的江南丝竹大约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形成。比起其它地区的江南丝竹,花桥的丝竹音乐以其短小、活泼而独领风骚。人说江南丝竹的音乐委婉、缠绵,而花桥的丝竹音乐却热情奔放,可以说是一种另类的丝竹音乐,具有独具一格的价值。

花桥的江南丝竹普及民间,基本村村都有丝竹乐队。一般在婚礼、祝寿等喜庆场面,特邀丝竹乐队演奏,不但坐堂奏乐,而且,常常在乐器上挂着龙凤彩饰,行街表演,营造了江南礼仪中的独特风景。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8
古砖瓦制作技艺

保护单位:昆山市、苏州市相城区

970ea64bf714029717f1a35e92ad5a28_dc220ad33de546c594fd513e17826d1f.jpeg

锦溪的制砖业约始于汉、晋,以家庭作坊式的土窑为主,到明、清发展到鼎盛阶段。锦溪自古就有“七十二只窑”之称。锦溪的制坯、制砖业十分繁荣,所产砖瓦种类繁多,有坚韧美观的方砖、八结黄道砖、蝴蝶砖、花窗砖、长寿砖等。瓦的种类也很多,有铺设在屋檐边的瓦当,有挑在屋脊的鸱吻,有筒瓦、龙凤瓦、跷节瓦等。其制作工艺流程主要有:选泥-晒泥-粉碎-筛泥-练泥-搁堆-做坯-凉晒-装窑-烧制-成品。由于锦溪镇四面环水,成土质为湖泊沉积物,质地细密且较坚实,微酸性至中性。因此制成的砖瓦细结坚实、不易破碎、经久耐用。

明清时期,苏州的砖瓦生产,以陆墓与徐庄二镇最为著名,明清皇宫正殿所用的细料方砖及工部所用的官砖大多出此二地。锦溪的砖瓦生产业紧随其后。清代乾隆《陈墓镇志》载:“本镇居民稠密,务农者恒少,除坐拥高腴操赢贸易之家,余俱谋食。故女人纺棉、织布,日得以资生。男子作佣工,半籍窑业以糊口。”不过,清代后期,锦溪的砖瓦制造大有后来居上赶超陆墓、徐庄之势。

上世纪六十年代,锦溪多个村利用原有旧窑,逐渐恢复砖瓦生产,烧制青砖、小瓦。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锦溪镇先后出现了砖瓦一厂、二厂、三厂等八大砖瓦厂,由于窑多,又被称为“窑乡”。九十年代后,丁惟建等人研究古砖瓦制作技艺,通过拜师学艺、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掌握了古砖瓦制作技艺,特别是金砖制作过程中的选土、风化、晾晒、泡浆、搅拌、沉淀、踩土、制坯、干燥、烧制、上釉、抛光等40多道关键工艺节点有着较深的了解掌握,对烧制过程中窑货散发出的味儿也有着较深的研究,并开办了锦鼎陶艺仿古砖瓦厂。

2015年古砖瓦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苏州市级非遗(10个)
01
周庄水乡婚俗

保护单位:昆山市周庄镇文体站、昆山市文广局、昆山市周庄镇人民政府

d9313a8f20f06aead67223fcfef1109d.jpg

婚俗是民俗中极为重要的内容,苏州水乡婚俗则体现了水乡生活特点与江南崇文重礼的心理特点。苏州水乡婚俗在中国婚俗中独具特色,从问征、纳彩到举行婚礼均有繁琐而严格的程序与礼仪,婚俗中所使用的食品、礼物、器具均有浓郁的水乡特色,并形成了喜娘、司仪等操办婚礼的职业人员,婚礼的仪式、器物等多采用谐音,体现了祈福求祥、百年好合的愿望。目前传统水乡婚俗在许多地方已成为历史的记忆。近年来,常熟市沙家浜镇与昆山周庄,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挖掘恢复本地的水乡婚俗。

水乡婚俗是长江流域的汉族居民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流传下来的婚庆习俗,水乡周庄婚俗历史渊源最为深厚,传承谱系最为严密。

清代陶煦所撰写的《周庄镇志》对水乡婚俗有较为详实的记载,它与周朝“六礼”中的习俗一脉相承。周庄特有的彩棚婚船、摇快船、铺米袋、聘礼中的鲤鱼、请茶拜茶等习俗,暗合了鱼米之乡的稻作文化。

婚船巡游,披红挂彩,满载喜庆;沈厅囍宴,“周式”八大碗,特色飘香;福走三桥(富安桥、双桥、太平桥),美景佳偶,相得益彰;情话栈桥,行拜堂礼,掀盖头;漫游古镇,打卡留影,甜蜜遇见;南湖夜宴,烛光晚餐,夜色璀璨;梨园传唱,聆听国乐,情结情缘……一幕幕画面定格,水乡以昼景调墨,以夜色落款,在水光诗意和绚丽光影之中,将水乡婚典完美演绎。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2
阿婆茶

保护单位:昆山市周庄镇文体站

d052006dbaf1a19d8ea05ae3640dcb95_556c0df43ac110v8m.jpg

早在元朝,江南农村就流行着一种妇女专属的喝茶风俗——“阿婆茶”。在解放初期仍广为流行,以江苏昆山的水乡周庄为主要代表。农忙过后,妇女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一般还会带上手工活,工作娱乐两不误!妇女同胞的活动,男性禁止参与——“阿婆茶”因此得名!

妇女们在一起大多谈论家庭琐事、田里收成,当然也免不了儿女婚事,小小茶桌上成就了许多美满姻缘。

“阿婆茶”的品饮很有讲究!要用周庄河里提的水,祖传的“铜吊子”做水壶,烂泥与稻草和稀搭成“风炉”——生火快、火旺还省柴的炉子。喝茶时,把“铜吊子”放在“风炉上”,茶在其中煮沸,边煮边喝,茶香四溢醉人,再配上当地的土特产作为茶点,别是一番享受。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3
张浦民歌

保护单位:昆山市张浦镇文体站

7bc7cc609198610581eeb168103ea655.jpg

张浦民歌流传多年,不仅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有的歌声幽默含蓄,有的歌词幽默风趣,有的曲调优伶动听,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于2010年被列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办方举办的一届又一届的民歌赛,不仅为给广大的民歌爱好者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在此过程中发掘和培养出了一批民间“歌娘”,有效推动了张浦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促进我镇民歌进一步创新与发展。

04
周庄摇快船

保护单位:昆山市周庄文体站

ed4405ce5f26f95c1bb189923087ce1b_4b5b8bd7702346a6b6e2b9ead13e802d.jpeg

周庄的摇快船始于清初。经过悠悠数百年的沿袭,摇快船已成为民间良辰佳节、喜庆丰收、婚嫁迎亲时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娱乐活动。农民自备船只、服装、道具、锣鼓,自娱自乐,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

周庄的快船堪为奇异。比赛前,先由手巧艺高的工匠在船上搭起花棚,称为“花快”。花棚分头棚、纷彩。头棚上悬挂彩灯,插上彩旗。舱棚上流苏飘挂,舱中坐上锣鼓乐队。高高艄棚供橹手们遮阳。每船备头篙、大橹、小橹各一置于船体左右两侧。大橹旁搁跳板于舷外,伸出水面。每船配有十五、六名身强力壮的橹手。身穿紧身衫衣,脚蹬绣花布草鞋,颇显威风。

每逢节汛,周庄南湖或急水江等地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使宁静的水乡变得亢奋了。来自周庄附近农村的数十条花快船竞放异彩,云集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帆樯如林,篙橹对峙。岸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观者沉浸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之中。

如今为了抒发水乡人民的壮志豪情,水乡古镇周庄将摇快船列为风情旅游活动项目,特制最五彩缤纷的花快船,组建了橹手队伍,水乡健儿释放出奇伟磅礴的能量,使情浓意浓的古老风情充满了青春的力量,为弘扬古镇风情再现增色生辉。摇快船的特点在于比平常的船要多一支橹,二条出跳,这是在江南水乡水上活动中的一枝独秀。由于受到特有的地理环境、文化、生活习惯等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规律性的水上体育活动。

2011年周庄摇快船被列入苏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5
顾鼎臣民间故事和传说

保护单位:昆山市玉山镇(高新区)文化体育站

b3266da9996a929354ab2272b1e3d3ba_810a19d8bc3eb135e6d61df1df1669d5fd1f4472_token=718d67dd5cb5a67c637541184f604f86.jpeg

顾鼎臣,字九和,号未斋,明成化九年二月廿五日(公元1473年3月23日)生于昆山玉山镇积善乡雍里村。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33岁的顾鼎臣考中了状元,后来做了很大的官,从翰林院修撰一直做到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太子少保兼太子太傅等职务,是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元老。

明嘉靖十八年三月出巡,特命顾鼎臣留守京城辅佐小太子执政,这就是民间传得沸沸扬扬的所谓“代朝三月”的故事,从此顾鼎臣这个人被笼罩在一个神秘的光环之下变得有点云里雾里起来了,民间敷衍出来的传说也越来越多。早在清光绪年间,评弹艺人就根据民间传说编成演出脚本到处弹唱,所以在江浙沪一带,“顾大麻子”这个人物和关于他的传说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至今尚在玉山地区流传。

目前已经搜集、记录和整理顾鼎臣的民间故事与传说有:《顾母打桩一记定》、《昆山城隍闭眼睛》、《罗汉狗肉香喷喷》、《老牛就要这根“绳”》、《 天高三尺有隐情》、《设计智救林子文》、《龙光宝塔要空心》、《相爷原谅小青青》以及《有趣“古泾”变“花泾”》等。

顾鼎臣的民间故事与传说,经过代代相传,传至近代,昆山已故教师季鼎臣、已故文化工作者邱维俊及郑松林等对此进行收集整理传播;当代地方文史专家金德仁、程振旅等挖掘整理顾鼎臣的传说故事,郑涌泉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挖掘整理该项目,并进行传承传播。

2013年顾鼎臣民间故事和传说被列入苏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6
正仪文魁斋青团制作技艺

保护单位:昆山市巴城镇文体站

a6465e882ec92cf2402a3280bb38382c_D00URP8fLcThPJuMvN2PBwYR0lsPAOtDYE4t3gDpg1n4hQI1oRYtS5C33tg7LoVm0pWA5k_Rl4JOAjKzyGaYog.jpg

青团,从南朝开始,江南人民在清明节用作祭祖贡品,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现成了一种时令糕点。相传,起初作为祭品的青团因为口感差,没有人把它当做商品。直到元末,富商顾阿英丧母,他为了让亡母“吃”上美味可口的青团,发现了一种可以代替小麦的野草,青团的质量才发生了飞跃。

民国年间,正仪镇有文魁斋、金记等好几家糕团店。文魁斋当时叫沈记糕团店,但做的青团不如金记的好,所以在正仪没有名气。后来的沈记店主沈文魁发现,蒋麦草汁制和青团虽好,但是有一股青草味,影响了人的食欲,成不了顾客欢喜的点心。为了击败对手金记糕团店,他和太太陈娟英发现必须从清除蒋麦草汁的异味、提高青团的质量入手。经过数年的反复试验,到了三十年代,文魁斋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制青团工艺,用这种工艺制成的青团清新爽口,受到食客普遍欢迎,打出了“文魁斋”品牌,成了一种时尚名点。

文魁斋青团制作工艺主要分浸、兑、和、拌、蒸、剪几道工序,其中工艺的关键是青草汁与石灰水的配比比例,这也是文魁斋的家传秘诀。精选糯米磨粉和入兑好的青汁,制成青色面团。馅心有荤素两种,荤的是豆沙,上面嵌一颗亮晶晶的猪油;素的是红枣去核粉碎后加绵白糖拌和的枣泥,称白果。陷包好后,团子捏一个微尖的盖,一个个放入蒸笼旺火蒸煮。出笼时浇一层熟菜油,再倒入大盘一只只剪离上市。全部制作过程都是纯手工技艺,这是现在的传承人吴定元先生(沈文魁之子)所秉承的“纯手工”理念,为的就是让顾客尝到口感最好的青团。

文魁斋青团子出笼时就有一股有人的清香,色泽鲜亮,青翠欲滴,咀嚼间腴糯而不黏牙。还有自然保鲜功能,存放七天不破不裂不变色,依然柔软光滑,深受百姓喜爱。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名点,2003年获中国周庄旅游艺术节美食大赛“优秀奖”,曾被上海豫园邀请参加“老城隍庙名菜明点特色展”。

2013年正仪文魁斋青团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7
东岳庙会

保护单位:昆山市巴城镇文化体育站、昆山市张浦社会事业发展和管理局

d661df0b7615002cb8accc3c16bb0e7a.jpg

石牌东岳庙始建于北宋元祐中系(1090年),距今已有900余年历史,曾多次修缮,其中,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道光癸卯年(1843年)维修时所刻碑文至今犹存。

2014年,东岳庙进行了整体恢复重建,如今的东岳庙占地面积约10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内供玉*大*、东岳大帝等,并设钟鼓戏台、舞龙场地,主殿两侧设功德榜,现为昆山道教宫观中规模最大的宗教活动场所。

作为巴城民俗的一大亮点,东岳庙会是苏昆太常及上海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俗文化品牌活动之一。巴城东岳庙从1994年重建至今,已连续多年举办庙会。2010年,东岳庙会被列入昆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入选第七批苏州市非遗项目名录。

东岳庙会由最初的宗教性祭祀活动,发展成为今日融宗教、民俗、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活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嫁接”,更是赋予了千年庙会新的内涵、新的生机,为千年民俗文化的传承增添了一笔鲜亮的色彩。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8
苏州竹刻

保护单位:昆山市巴城镇文化体育站

e155b61bd16985e98633ba3119f538c7.jpg

我国是竹文化大国,竹子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君子”,被赋予虚怀直节、坚贞不移的品德,又是隐逸的象征。宋代苏州是制扇业重镇,到了明代苏州扇骨雕刻开始盛行,由于文人的使用和参与,苏州竹刻便成全了金陵和嘉定两派竹刻,入清后昆山、常熟等周边地区也相继出现了竹刻从业者及竹刻技术的交流活动。宁波博物馆现藏有一浅刻臂搁,落款为“唯翁道兄,戊于春日李流芳书于玉峰”,玉峰即昆山,这是明末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在昆山书写并刻就的。

作为苏州竹刻的一部分,昆山竹刻主要分布在巴城镇。它以深雕、透雕、浮雕、圆雕、留青、浅刻等为其基本特征。

苏州竹刻内容上主要与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精致、文雅的竹刻技艺配上书画名家的作品,更增观赏性和艺术性。常见的有竹对,竹简、条屏、观屏、笔筒、臂搁、镇指、扇骨、印章、摆件、山子、笔架等文房用品。

苏州竹刻最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为周玉菁,1920年生于苏州,1952年移居锦溪,以刻竹刻印为生,早年师从吴门竹刻名家王山泉,并得其真传早年师从吴门竹刻名家王山泉,并得其真传。

倪小舟慕名周玉菁竹刻,拜师周玉菁,同时受到杨惠义、钟山隐的影响,形成自己的风格。倪小舟1986年开始就收集历代竹刻制品,迄今已收集历代竹刻80余件,竹器60余件,文房用品80余件,为即将成立“巴城竹刻艺术馆”奠定基础,竹刻艺术馆将集中展示、研习、宣传苏州竹刻艺术于一体。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9
连厢

保护单位:昆山市张浦社会事业发展和管理局

7bda3ffb91063696a14f45e29619c66e.jpg

连厢,又称莲湘、莲花落、霸王鞭、花棍、金钱棍、打花枪,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艺术,在江南各地广为流传。清代有诗“窄样春衫称细腰,蔚蓝首帕髻云飘”,描绘的便是人们表演连厢舞蹈时那种载歌载舞、热闹快乐的景象。

连厢舞蹈是传统技艺,有文、武之分。文连厢表演时,歌舞并重,节奏轻快。武连厢表演时,活跃自由,动作粗犷。玲玲演出的连厢舞蹈,以文连厢为主,击打的主要动作有交齐、起步、转棒、踢棒、敲身、击地、对打、转身、收势等基本动作。向上的动作以手拍连厢为主,向左右的动作以敲击为主,向下的动作则以撞击为主。表演时,舞者需左右上下舞动,敲击肩、臂、肘、胸、腰、臀、背、大腿、小腿等部位,动作整齐,轻松活泼,加上连厢声节奏感很强,能使观者情不自禁地随之起舞。

连厢舞的表演内容,主要反映吴地水乡的文化和生活,有插秧、摇船、纺纱、割稻、牵磨等水乡农耕的动作,也有歌颂幸福新生活的内容。同时,连厢舞还能表达情感,特别是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张浦镇便有山歌唱道:“四角方方一块场,借倷场地打连厢。郎打连厢妹敲鼓嚷,四句头山歌唱开场。一支连厢四个厢,十二个铜钱嘁嚓响。郎打连厢妹敲鼓嚷,伲是心心相印情意长。”

因为张浦镇具有非遗吴歌与水乡妇女服饰的优势,所以张浦连厢表演时,表演者口唱委婉吴歌,身穿典型的水乡妇女服饰,手舞连厢,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充分凸显了江南水乡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10
堂名

保护单位:昆山市玉山镇文化体育站

ba8bc1bddeb25f6200f6a88e532457ef.jpg

堂名诞生于昆山市玉山镇,明清以来,主要集中在玉山镇的亭林街道一带以及周边的农村。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调查,清末民初昆山境内的堂名班有50多个,堂名世代传承,名家辈出,成为区内独特的文化资源。

说起昆山堂名的起源,要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其产生与魏良辅有着莫大的关系。当时,魏良辅改良的昆曲就是一种清唱形式——只讲究声腔的完美和韵味的浓郁,还未有表演程式的参与。随后,昆山人梁辰鱼根据魏良辅的格律填词,完成了《浣纱记》的创作,使昆曲进入了唱演并重的昆剧时代。

明代中期后昆剧开始了数百年的兴旺,到了清朝末期,昆剧开始了衰微。作为昆曲的发源地昆山,重新恢复了曾经兴旺一时的清曲坐唱,于是堂名班子应运而生,终使昆山的昆曲薪火不断,还在绵延不绝地艰难延伸。

解放后,昆山的堂名班基本消失。只在1987年,在玉峰山的翠微阁内举办了一次抢救性的恢复活动。直到2012年的春季,又建起了以传承昆曲堂名为宗旨的“昆玉堂”。

“昆曲堂名”是一种唱戏奏乐的艺班,常由8人左右组成,他们正襟危坐在两张合拼的“八仙桌”四边,边奏边唱,专为婚礼寿庆场面烘托气氛。堂名班子由才艺出众又德高望重的班头“组阁”,班子由唱奏俱佳的男性组成。班子里生旦净末丑一应都有,每个角色都身怀绝技,吹拉弹唱样样皆通,且个个一专多能,拿起乐器就能奏,拉开嗓子就能唱,高潮时鼓乐齐鸣,舒缓时唱腔轻柔。小小的堂名班子,储存着数百段经典名曲,对观众有求必奏,有点必唱。这种功力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大部分靠家传培养、跟班实践、最后出师独立。

昆山的堂名世家很多,如周市的杨仰洲家系,玉山的吴秀松家系、高慰伯家系,都是数代从事堂名,总是祖辈传父辈,父辈传子辈,保持传承。昆山堂名是昆山特有的一种唱演并重的民间曲艺形式,对其的研究对深入了解昆山婚庆、寿庆民风、昆曲清唱史、昆曲唱腔特点、昆曲十番组曲有重大意义。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昆山市级非遗(22个)


01
周市爊鸭制作工艺

保护单位:昆山市

587ec6256f3c2ebc35175757c0734cb1.jpeg

昆山有爊鸭,周市爊鸭尤其出名。

食客有时常常嘀咕,这“爊”,到底是啥做法?据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草里泥封,塘灰中爊之”的解释,“爊”应该是把食物埋在灰火中煨熟,这便与常熟的叫花鸡相同了。其实不然,周市爊鸭的“爊”,似乎与封泥没啥关联。

其实,这“爊”应该是熬的意思,就是用文火久煮、久爊使之入滋入味。

说周市爊鸭,先得从昆山的地域说起。昆山地处长江下游,水域面积占比大,地势低洼,江湖河汊密布,芦苇丛生。《昆山县志》上有“野鸭,阳澄湖畔最多,水田稻熟,群唼一空”的记载。其实,地处江南水乡的昆山除了野鸭外,野鸡、鹭鸟、雀鸟等飞禽比比皆是。先前有专门的猎户,常年持铳携网,以捕捉飞禽为生。有的猎户一边捕禽鸟,一边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制作爊货。一条小船、一口爊锅、一捆柴火、少许盐,再加些茴香、八角、桂皮等香料。爊货一路爊一路出售,成为水乡一道特有的风景线。尤其到了插秧、收割季节,禽鸟更是在田地里争食,吃得壮壮的。野禽爊货常常给手头宽裕、喜爱喝酒的食客带来不一样的味觉享受。

到了最近的百年,昆山城里和乡下一些集镇陆续出现了专售爊货的店铺,如朝阳门有顾同兴,南街有凤鸣苑、惠荣海及杜三珍,中大街有老栅记等。据说,周市集镇上的爊货店铺出现得更早。早在清康熙年间,周市小酒店里就有了爊禽。到了光绪年间,镇上加工爊禽的店铺多达十多家,生意兴旺,声名远扬。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2
昆石加工工艺

保护单位:昆山市

32b5a3f8a9bac9f99ccf6007ae536d14.jpeg

昆石,冰清玉洁、莹白剔透,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石”之一,与太湖石、英石、灵璧石齐名。赏玩昆石,自古以来就是十分风雅的事。南宋大诗人陆游也对它青睐有加,晚年时有位陈叟送他一盆昆石做的盆景,他激动不已,挥毫写下著名的《菖蒲诗》,赞美昆石。

昆石好看人人爱,那么昆石是直接从山中采出来就可以放到案头吗?答案是否定的。

昆石产于昆山玉峰山中,是由二氧化硅岩浆夹带大量杂志在白云岩细缝中形成。所以要成为人们喜爱的观赏石,一定要进行必要的加工清理。

昆石是天下观赏石中的一朵奇葩,它有着自己固有的特殊形态与特征,有着一种玉洁冰清的气质及仙风道骨的神韵,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同时昆石制作工艺、清理过全程也是十分考究,因此昆石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昆石加工工艺被列为昆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3
阳澄湖捕蟹

保护单位:昆山市

4405d0f50e2b8ed471be35c49b7f8c20.jpeg

阳澄湖捕蟹,2008年被昆山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昆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阳澄湖大闸蟹的捕捞习俗是从古代的酬神祭祀活动转变而来的,主要有:投江设簖,守株待兔等蟹来;湖中投网,主动出击捕蟹;地笼诱蟹,“请君入瓮”三大捕捞方法。渔民们在捕捞收获以后都要在神像前焚香叩拜、祭祀神灵。

在阳澄湖畔,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世界第一场蟹宴就诞生于巴城。大禹江南治水时,派壮士巴解督工,受到夹人虫的侵扰。巴解率众人烫死夹人虫,并食之。巴城人为纪念敢为天下先的巴解,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称夹人虫为“蟹”,意指巴解征服夹人虫,是天下第一食蟹人。巴城之名也由此而来,成为“天下第一蟹城”。

如今,巴城镇已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大闸蟹集散地,已经形成了蟹种培育、成蟹养殖、暂养储运、包装销售、电子商务、餐饮旅游全产业链。今年,巴城镇大闸蟹养殖总面积3.225万亩,其中池塘养殖大闸蟹面积3万亩,阳澄湖围网养殖大闸蟹面积2250亩。苏州阳澄湖大闸蟹开捕节也将在巴城举办。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4
周市舞狮

保护单位:昆山市

40e4431bf01a6f8a2fae4d309c7440d8.jpg

中国的舞狮文化在历史上源远流长,在汉代时就有舞狮的记载,唐代已有被称为“太平乐”的宫廷舞乐狮子舞。因为狮子被认为是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舞狮的活动在民间广泛流传。周市舞狮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清光绪年间,舞狮从中原地区传到周市,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承,舞狮演变成周市的本土文化。2008年,周市舞狮被列入昆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周市镇被命名为“江苏省舞狮之乡”。

清光绪年间,河南光山、开封、罗山等地区有大量逃荒农户挈妇将雏长途跋涉流落到江南,不少人来到周市(当时叫周墅)定居,开垦荒地繁衍生息,同时也带来了他们老家的一门传统民间艺术——“调狮子”。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承,这项外来的舞狮艺术逐渐演变成为周市的地域文化。多年来,周市镇以“弘扬舞狮传统文化,挖掘舞狮历史资源,培育舞狮特色品牌”为目标,大力传承发扬舞狮文化。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5
陆家浜鼓手

保护单位:昆山市

1a43944823e52651c47b07dee9cce338.jpg

昆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之一的“陆家浜鼓手”文化,是陆家人引以为傲的地域文化,曾出现过40多年断层,很多年轻人对该传统文化并不熟悉。

陆家浜鼓手是个喜庆班子,一般在喜庆场合中进行表演。陆家浜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吹、打、唱。吹是吹昆曲、申曲中的流行曲调,后形成江南丝竹十八曲。陆家浜鼓手队伍精炼、演出品类齐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艺艺术,也是集观赏性、娱乐性、易懂易记性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6
泗桥豆制品加工制作技艺

保护单位:昆山市

66609beaf7d6a2b07a23c35cf6ceb1e4.jpeg

一说起昆山的泗桥,就会想起那名传千里的“泗桥豆制品”。在一片糯湿香甜的记忆里,泗桥的水,泗桥的桥,泗桥的一草一木,仿佛都沾染了豆腐特有的香气,让人细细咀嚼,回味无穷。

常言道:“天下行业有三苦:撑船、打铁、做豆腐。”上世纪五十年代,陆家镇泗桥村村民选择了这份行当——做豆腐。“泗桥豆腐”现在已名声在外,豆腐加工制作工艺也被列为昆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现在大多数用石膏点出来的豆腐不一样的是,用传统的盐卤点豆腐需要更高的工艺水平,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如今,不仅昆山当地的市民纷纷慕名而来,就连太仓、上海等地的食客也专程赶来购买。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7
闵氏金黄散制作技艺

保护单位:昆山市

5c1f14ed10daa9e96dff7aea3939dc6e.jpeg

闵氏金黄散在古方如意金黄散的基础上制成,最早记载如意金黄散的是明代陈实功编著的《外科正宗》,闵氏金黄散在此方之上增加了独活、地肤子、芒硝、冰片、丹参、生草乌、皂荚等数味中药。以大黄为君,清热解毒、逐瘀通经。“诸药通力协作,标本兼治,从而使毒解瘀化,肿结自消,通过精妙的药物配伍,遣药成方,充分发挥出中医外治的优势。



08
周庄土布制作技艺

保护单位:昆山市

111.jpeg

周庄土布又名老粗布、小布,是数千年来周庄劳动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在当今社会崇尚绿色、回归自然的消费追求中,由于土布纯棉质地、手工织造等特点,很受游客青睐。

投梭、拉扣、踩踏板……在周庄古镇贞丰十二坊之一的土布坊,“哐当、哐当”的织布声节奏感和韵律感十足,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大开眼界,他们站在门口,看着一件件土布制成的旗袍、马褂、长裤,就像是欣赏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

在昆山南部水乡,很多老人还是喜欢穿着传统土布衣服,蓝色碎花对襟服特有江南韵味;船娘、民俗表演者的老蓝布服饰,总是不经意之间将人带入悠远的时光。

随着近年来很多人返朴归真、崇尚自然,土布加工制作的旗袍、短袖、长衫、坎肩、帽子、围裙、包包等制品,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土布坊墙上贴的对联“今朝水乡古意闹,昔日土布新姿俏”,完美诠释了这些原汁原味的传统服饰正在焕发的新风采。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09
石浦白切羊肉制作技艺

保护单位:昆山市

image.png

石浦羊肉是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千灯镇的特色美食。千灯石浦羊肉凭借独特的口味和良好的品质,在昆山、上海周边积累了一定声誉,吸引了众多食客前来品尝。

石浦羊肉具有悠久的历史,且深受美食爱好者的追捧,与藏书、太仓双凤并称苏州三大羊肉品牌。

近年来,石浦羊肉凭借独特的口味和良好的品质,在昆山、上海周边积累了一定声誉,吸引了众多食客前来品尝。石浦羊肉的原料选自本地产的山羊肉,但近年来由于需求量大、本地饲养量渐少,所以这几年活羊大多购自安徽滁州一带,每年采购者提前将购买的外地羊用草莓叶或玉米秸喂养一个月时间,将“外地羊”变为“本地羊”,确保羊肉质量后方可上桌食用。石浦羊肉肉质紧,脂肪少,更符合当地人的口味。

石浦的全羊宴是千灯乃至昆山美食文化的代表。它不是像北方烤全羊那样吃整头羊,而是品尝羊身上的各个部位,用红烧、白煮、冷盘、热炒等不同的烹调方法,做出色、香、味、形各异的特色菜肴。石浦全羊宴源于何时,目前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10
水乡木船制造技艺

保护单位:昆山市

91d056e90453e49aaa7221fa94e59af2.jpeg

昆山属水网地区,以前人们开门见河,出门靠船,木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木船由专门的船匠或木匠中的高手打造,船匠是指从事打船或修船的工匠。以前昆山每个乡镇基本上都有船匠,如今,只有周庄等地尚有。


11
袜底酥制作技艺

保护单位:昆山市

977d3f6c8228c7d3382f0658d29b36fa.jpeg

相传南宋末年,宋孝宗来到锦溪,由于旅途劳累,国事缠身,胃口全无,吃啥都没有滋味。心急之中陈妃找当地的百姓为夫君做些点心。因为心急,使得做出来的饼呈腰子状。宋孝宗醒来看到案几上搁着一叠袜底,心想爱妻怎么还有闲暇缝袜底?陈妃见宋孝宗醒来,连忙送上酥饼。宋孝宗这才恍然大悟,感到肚中饥肠辘辘,就大口吃了起来,想不到味道比宫中的“东坡饼”还要香还要酥,就问爱妃这是什么饼?陈妃就开玩笑地说,既然夫君说它是袜底,那就叫它袜底酥饼吧。袜底酥由此得名。

传说的真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袜底酥”从宋朝一路传来,丰富了人们上千年的生活和视野,传承着古镇文化的坚韧和灿烂。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12
小麻糕制作技艺

保护单位:昆山市

29b1102bec5c6f48202cb2e0deafad41.jpeg

千灯小麻糕的制作始于清代中期,当时千灯为昆南一大重镇,前来办事、往来做生意的、探亲访友的、外来打工的人络绎不绝,使得千灯镇的食品行业尤为兴盛。当时千灯镇北街有一片规模较大的食品店,店号叫“稻香村”,店里一位姓肖的糕点师制作了一种小型的特种糕点,形状如麻将牌大小,投入市场后,店门前经常排起厂队,人们争先恐后去买,这在当时是极少现象。

由于食品是肖师傅首创,随意起了一个名叫“肖麻糕”,因“肖”和“小”同音,人们误传成小麻糕。小麻糕适合男女老少的口味,受到人们的欢迎,凡走亲访友要送礼,小麻糕是首选礼物,又由于小麻糕的制作较为复杂,每天一个师傅只能生产3—5斤,故常常供不应求。从此,稻香村的小麻糕一枝独秀,名声鹊起。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13
水乡妇女服饰

保护单位:昆山市

30fa3a1529aa9cdaa979da3b0f149c0d.jpeg

江苏上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服饰史的缩影。至今,苏州周边地区农村妇女依然保留着以稻作生产为主的“荆钗布裙”的水乡劳动人民的穿着打扮,她们梳䰔䰔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和𧜭裙,着短脚裤,裹卷䠙,穿绣花鞋。这样的苏南水乡妇女服饰不仅是极具江苏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服饰,也是全国范围内为数极少的研究汉民族传统服饰历史的“活化石”。

苏南水乡妇女服饰是劳动人民的服饰,随着当地自然条件的变化及稻作生产的改进,水乡的劳动妇女们应时顺势,不断对服饰进行传承和发展,从而逐步形成了今天具有典型吴地风格的苏南水乡传统妇女服饰的各类款式。

苏南水乡妇女服饰以“显”、“俏”和“巧”为其主要特征,讲究拼接、滚边、纽绊、带饰和绣花等工艺应用,色彩上的组合效果独特。发髻和包头上的三角图纹相映成趣,显得美丽而端庄;拼接衫整体看去,色彩鲜明,形式别致;𧜭裙束腰扎在腰间,流苏拖挂下来随步态晃动,婀娜多姿。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14
白家浜划灯

保护单位:昆山市

49041e257104c5ef917a95261c26ed4a_0_wxfrom=5.jpg

白家浜划灯历史悠久,据《周庄镇志》记载,清康熙年间就有划灯表演。“划灯”主要形式:首先在木船船舱区搭棚、蒙纱,纱上描绘山水花卉,飞禽走兽。再把各式的灯笼饰在船和木棚四周。灯笼多为八角或六角形状,灯内放蜡-烛,灯笼表面画出花纹。整个船架周围配有几十支灯笼。舱的中央放置牵垄,可以看到船中旋转的戏文灯盘。船行时波光流翠,彩灯摇曳,十分美丽,被人称为“江南第一灯”。划灯表演时间为每年农闲时分,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娱乐村民,逐渐形成了举办灯会的习俗。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15
严家班道教音乐

保护单位:昆山市

e6255f1302ddcccf7f1f922c8a578f37.jpg

蓬朗严家班道教音乐是昆山民间传统文化,大致可分成斋醮科仪中所诵唱经文的“腔口”(唱腔)。其中又细分为小腔、中腔、大腔,分别在不同科仪和场合中使用;其次是为各种斋醮科仪法事服务的伴奏音乐和曲牌;还有各种成套的吹打乐,如《下西风》《大红袍》《万花灯》《将军令》《十八拍》等。另外在堂会上演唱的各种戏曲段子尤其以京剧曲目为主要,但这些都超出道教音乐的范畴,深受百姓的喜爱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成为一种特色文化而存在,如今老年人回忆当时的情景还津津乐道赞赏有加。所以“ 严家班道教音乐”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等,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提供原始素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昆山市文化馆杨瑞庆教授曾专程采访蓬朗严家班道教音乐,录音整理了部份曲牌(见《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文艺卷》)。虽然这些资料仅是冰山一角,但管窥一斑可见全貌,足以证明严家班道教及道教音乐曾经的辉煌。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16
巴城宣卷

保护单位:昆山市

4fd95cedc37c5721e4804e284006b7c3.png

宣卷,顾名思义就是宣讲宝卷,宣卷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唐宋时期的佛教活动,即唐代的“俗讲”和宋代的“谈经”。讲经是僧人的功课。俗讲是僧尼专为世俗人做通俗化的讲经。在俗讲之前,事先写好的底本叫“变文”。含有变易深奥的经文为通俗明了的意思。俗讲以歌唱、说白相间,反复说唱一则曲折故事,唱白相间,韵散结合,把散、韵两种文体结合一起,宣传佛教教义、劝人为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说唱形式,在江浙沪一带民间盛行。2013年10月30日,巴城宣卷入选昆山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17
沈万三传说

保护单位:昆山市

51aa2796772bcec37a38f398eb8c2177.jpg

周庄出了沈万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数百年来,由于受到传播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沈万三充满艰辛的奋斗历程,对他如何成为“天下第一富”充满了各种想象,单是“获取聚宝盆”的说法就有好几种不同版本。


18
苏绣(昆山刺绣)

保护单位:昆山市

b0dbe8ff7d7cd424d6ee297cd369bdc1.png

苏绣(昆山刺绣),2021年被昆山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昆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苏绣艺人以针代笔、以线代色绣出作品,由于丝光的艺术效果,绣品上的书画图案显得更加鲜活生动。苏绣也以其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广受好评。

苏绣(昆山刺绣)在绣样取材、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都与其它绣种有所不同,为表现当地独特的风物。作品分两大类:一类是实用品,有被面、枕套、绣衣、绣鞋、戏衣、台毯、床楣、披巾、头巾、台帷和靠垫等;一类是欣赏品,有台屏、挂轴、屏风等。苏绣(昆山刺绣)的总体针法将近六十种,有晕针、掺针、平针、轮廓针、钉线针、锁针、打籽针、刻鳞针、松针、交针、接针、麦穗针等。苏绣(昆山刺绣)绣品中反映出的祈福、祈财、祈禄、祈寿、纳吉、道德伦理等内容,涵盖了民间百姓所有的美好愿望。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19
金华村腊-肉加工制作技艺

保护单位:昆山市

c50f1a671251c9212e2f56c5411bb312_640_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金华村腊-肉制作加工技艺始于南宋淳祐年间,制作为每年的腊月。旧时的金华村老百姓以种田养猪维持生计,通常是宰杀腌制,以方便来年食用,世代相传形成了现在的特色。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留住乡愁,现在的金华村,仍流传着许多关于它的民间故事,吃了“打耳光不肯放”的腌笃鲜,仅可“一人食”萝卜炒腊-肉,“想要留住乡愁,便是吃在金华”

昆山思尔腾在2021年下半年,针对金华村农副产业进行重点梳理整合,以重塑品牌为核心,积极做好非遗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工作,建设金华村自有品牌的产品矩阵,让真正的乡村风味走出乡村。

(上下滑动查看简介)


20
沈万三食品加工制作技艺

保护单位:昆山市

2012eefc3758609104e353dd9eeb3548.jpg

沈万三食品加工制作技艺是以昆山广泛流传的沈万三民间故事传说为依托打包申请的非遗项目,主要包括万三蹄、万三黄酒和腌菜苋,反映了周庄水乡民众生产生活方式,助推了水乡旅游和独特饮食文化深度融合。


21
昆山撂石锁技艺

保护单位:昆山市

368568ccbb67c94131e3a0275abf98f2.png

昆山撂石锁技艺盛于清代末年,是典型的抗阻型力量锻炼项目。长期坚持石锁锻炼,能有效提高握力、腕力、臂力及腰、腿部力量,可以修身养性,改善身体形态,延缓肌肉衰老,调节神经系统,在昆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2
沪剧

保护单位:昆山市

2d5301d717e04e44c66fef69753d02c3.jpg

民国后期由上海传入淀山湖一带,并受到百姓欢迎和喜爱,镇上男女老少都能哼唱沪剧。近十年来,淀山湖镇文体站以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为己任,积极编排剧目组建剧团,先后演出大小沪剧达100多部。原创沪剧大戏《葫芦花开》通过戏曲反应当代社会大众生活形态,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经典沪剧作品。


随着昆山的发展进步

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文化瑰宝

被发掘出来

更多非遗项目将出现昆山的身影

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想知道更多昆山新鲜事

与网友谈天说地,参与活动拿红包

请速速入群!

4f662a8b8c34af8c440561ba3b89662.jpg

已有0人打赏

已有0人打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领红包

每天看看帖,就赚牡丹花,免费好礼立即入手。

打赏
0人赞

推广

部分评论
今日热门
  • 滴~早餐来啦!#今日份早餐打卡成功#

    樱桃小包子

    29
  • #九月,你好呀##每天一条昆友圈#鲜花,美食 ..

    小小的蔷薇

    27
  • #每天一条昆友圈#

    金箭小鲍

    23
  • #每天一条昆友圈##你好,2024##九月,你好 ..

    小小的蔷薇

    21
  • 滴~早餐来啦!#今日份早餐打卡成功#

    樱桃小包子

    19
  • 秋风吹起的时候 掉落的不一定是落叶 也有可 ..

    白开水momo

    19
  • 今个儿买了五花肉,15一斤,已经烧好了,香 ..

    爱的独白

    18
  • 苏亚雷斯

    18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精彩活动更多
论坛服务
触屏版 / 电脑版

other
马上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