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的各县,上市企业哪家强?昆山只排第三!
“东临上海、南濒杭州湾、西接太湖、北依长江”——苏州,这座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网络,成为了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这座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不仅以古典园林著称,更以其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上市公司作为优秀企业代表,既是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也是推动苏州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2024年,苏州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0家,其中A股5家,两项数据均列江苏省第一,覆盖了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和港股、美股。不过,与2023年苏州新增上市企业23家的数量相比,该数据有所下降。截至2024年底,苏州境内外上市企业总数增至267家,其中A股上市219家,数量居全国第五。219家A股上市企业中,科创板55家,总量位列全国第三,北交所12家,总量位列全国第二。此外,还有新三板挂牌企业250家,总量位列全国第四。从以上数据来看,苏州在2024年新增企业上市进程中,表现可圈可点。这不仅反映出苏州资本市场的活力,也显示了在全国的卓越竞争力。——30年,诞生200家A股上市公司——1993年9月8日,“苏三山A”(现更名为四环生物)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交易,标志着苏州市首家A股上市公司诞生,并由此揭开了苏州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序幕。从A股上市情况看,2000年以前,苏州累计仅有6家上市企业。2000年到2009年,苏州地区累计共有21家企业上市,上市数量实现稳步增长。2010年之后。在经历了新股IPO暂停和重启,苏州企业进军资本市场的步伐开始加快。2017年10月,聚灿光电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苏州A股上市公司达到了100家,成为全国第五个进入“百家时代”的城市。从1到100,苏州用了24年的时间;但是从101到200,苏州仅仅用了不到6年时间。2024年10月,苏州天脉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成为苏州第219家境内A股上市公司。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到科创板,从上交所、深交所到北交所,苏州无一例外地把握住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节点。从1993年到2024年,在这三十一年的时间里,苏州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在资本市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苏州的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市值也稳步攀升,成为了资本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从地理分布的角度分析——苏州的219家A股上市公司显示出明显的集聚特征。具体来看,吴中区以62家上市公司的数量领先,占比28.31%;虎丘区紧随其后,拥有33家,占比15.07%;张家港市和昆山市各自拥有31家上市公司,占比14.16%;吴江区有27家;相城区有16家;常熟市则有14家;太仓市和姑苏区分别有3家和2家上市公司。——为什么是吴中?——纵观历史发展进程,立足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吴中区上市企业数量在苏州大市内名列第一,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1. 产业基础雄厚,结构多元化
- 先进制造业集群:吴中区聚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例如汇川技术、科沃斯等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企业发展。
- 传统产业升级: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如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
- 现代服务业支撑: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配套产业完善,为企业上市提供专业支持。
- 全周期培育体系:吴中区推出“上市苗圃计划”,从初创期到Pre-IPO阶段提供梯度培育,例如税收优惠、土地指标倾斜等。
- 资金奖励机制:对完成股改、辅导备案、成功上市的企业分阶段给予数百万级奖励,降低上市成本。
- 绿色通道服务:政府联合券商、律所等机构组建专班,协助企业解决合规性证明、历史遗留问题等障碍。
- 研发投入强度高:吴中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3%,高于苏州平均水平,涌现大量专利技术。
- 校地合作紧密:与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大学等共建研究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如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孵化多家科创企业。
- 专精特新企业集聚:截至2023年,吴中区拥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80家,这类企业更易获得资本市场青睐。
- 临沪地理优势:紧邻上海虹桥枢纽,1小时通勤圈覆盖长三角资本、人才资源,吸引PE/VC机构设立区域总部。
- 特色园区支撑:太湖新城、吴中经开区、甪直高新区等载体提供专业化空间,如生物医药产业园吸引药明康德等企业入驻。
- 基础设施完善: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网络发达,物流及供应链效率高,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 多层次资本对接:定期举办“创投吴中”路演活动,引导深创投、元禾控股等投资本地项目。
- 政府引导基金撬动:设立规模超5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参股子基金重点投资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
- 银行创新产品:推出“上市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金融工具,缓解拟上市企业资金压力。
- 企业家精神凸显:本地居民具有良好的创业传统氛围,民营企业家普遍具有开放视野,积极拥抱资本市场,如东山精密通过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
- 二代接班转型: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治理,推动现代化管理,提升合规性与上市可行性。
- 苏州工业园区:以外资和总部经济为主,部分企业选择境外上市(如纳斯达克),境内上市数量相对较少。
- 昆山/张家港:以台资和传统制造业见长,但近年受外贸波动影响,上市增速放缓。
- 苏州高新区:虽聚焦集成电路等产业,但载体空间有限,部分企业外溢至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