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水乡,怎样“画”一个圆?
·
“箍桶噢……”曾经,挑着担子、不停吆喝着的箍桶匠,在江南水乡生活中司空见惯。箍桶匠,因为他们制作的盆、桶等物件都以圆形为主,也被称为“圆作工匠”。圆作工匠打制或修理圆形木器的过程被称为圆作工艺,2024年被列入第六批昆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圆作工艺是传统木业中的一个重要行当。具体工序有选料、断料、分割、劈削、侧刨、钻眼、拼合、开槽、做底、拍底、上箍、嵌增、出细、打磨、雕花等,匠人对尺寸和桶口弧度的确定,有一套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计算方法。作品涉及水车、牛车、水风车等农具和各类家居用品,旧时在农业生产、家庭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如今,锦溪有的人家还收藏木掇、茶壶桶、果桶、喜盘等用具,甚至把它们视作“古董”。

锦溪的圆作工艺在清代得到了苏州香山匠人的真传,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锦溪镇上和金家溇、袁家浜、对方桥、谈巨甸等自然村都有会打制圆作的能工巧匠。目前,全镇尚有数名技艺高超的圆作工匠,他们依然采用传统材料、传统手艺制作,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结合现代美学文化,在圆作器具上雕刻、绘画,周边地区前来购买产品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来源:昆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