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跟娃讲:学习不是死记硬背,也不单纯是聪明伶俐。
有些很微妙的东西,如果没人跟你说就只能自己悟,一旦悟出了就是自己的,而且可以大概率传给下一代。
这种传承主要靠身体力行,如果学习者不能时时参考榜样,只能凭借榜样的只言片语,那传承会非常困难。
好在这样的“只言片语”聊胜于无,至少对悟性高的有所帮助。本文中,我按学习能力高低划分了九个段位,这也是“只言片语”。
一到三段
这三段基本属于不入段,包括主观、客观造成的不愿学习或没条件学习。本文不讨论先天条件,只讨论客观形成且拥有的学习能力。
这三段约占总人数的一半,也许这个比例远超很多人的估计,但考虑到幸存者偏差,大部分这个段位的早早退出本文阅读者的视线了,也根本不会阅读本文,所以这个比例并不奇怪。
再举些例子,起码一半的学生根本学不会初中平面几何证明;普通人的文史地理知识也根本没成系统,在初中毕业后就全忘了,街头随机测试充分证明此点。
这不是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人类普遍水平。
普通人只要稍微努力并运用一些基础的学习技巧,就可以跳出这个阶段,但不可能突然出现大量人群顿悟并跳出这个段位的情况。
这是人的惰性决定的,也是社会总资源隐性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