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在未成年人生活中的渗透,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以“小网红”“视频博主”的身份走进公众视野。他们在短视频平台、社交账号和直播间里亮相,一边收获点赞和关注,一边也在无形中承担着“流量”带来的压力。
那么,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
我们该如何保护他们的童年?
又是
谁在影响孩子们看到的世界?
“老六”“鸡你太美”“YYDS”……这些网络热词在中小学里流行甚广。观察发现,孩子们不仅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也正以创作者的身份登上网络舞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接近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97%。
短视频、社交平台和弹幕类站点,已成为未成年人主要的线上活动空间。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新增网民中近半数为10到19岁的青少年,他们首次接触的网络应用中,短视频占比最高。一些平台内容日趋“低龄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审美和价值观。
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90后、00后成为父母,加上“网红经济”的驱动,部分家长或团队开始把孩子推向流量前线,通过编排剧情、打造人设、甚至打擦边球的方式吸引眼球,将孩子包装为“网红”以实现商业变现。
此外,一些未成年博主
也开始对社会议题、
婚恋观念、成功学等发表看法
其中不乏偏激言论
例如,有高中生发布支持早恋的视频获数万点赞,也有小学生发表“勤奋不能致富”的观点被媒体转发。学习类视频同样存在隐患,像“一学期逆袭学霸”“五年级登顶年级第一”等内容,容易引发家长和学生焦虑。
点赞背后,是孩子们付出的隐形代价。“我感觉时间像被偷走了……我常常盯着一个点赞发呆,那好像是我唯一的支撑。”一名初一学生这样说道。他把课余时间全部投入短视频制作,每发一条内容就不断刷新数据,内心交织着期待与焦虑。
教育工作者指出,网络已是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好奇心强、创造力旺盛,适度接触网络确有积极意义。但未成年人心理尚未成熟,长期处于流量压力下,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问题。
平台上,“神童”“学霸”“小仙女”之类的标签随处可见,7岁解难题、30秒读200页书、3岁萌娃因颜值走红……满屏“别人家的孩子”,不仅让家长陷入焦虑,也让孩子卷入不必要的竞争。
在流量诱惑下,甚至有家长主动与机构合作,把孩子送上“网红养成”的赛道,把他们当作吸引关注的符号。教育界人士指出,让未成年人过早遵循商业逻辑经营自己,容易助长浮躁和功利心态,也会窄化他们对成功的理解,影响长远发展。
青少年三观尚未定型
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走偏
网络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
拓展视野的重要平台
但也潜藏着不少风险
十一长假,正是用网高峰时段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
规范网络行为
共同营造安全、文明、健康的
网络环境!
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尝试翻墙访问境外网站;自觉抵制暴力、低俗等有害信息,不浏览、不传播此类内容;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和判断力。
不随意在陌生网站、社交平台泄露姓名、学号、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不下载非官方渠道的软件,防范网络诈骗和病毒攻击。
尊重他人,理性发言,不发表侮辱、诽谤、攻击性言论;不传播谣言、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坚决抵制网络暴力,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
科学安排上网时长,避免沉迷网络游戏、短视频等,不熬夜上网;积极参与线下学习、运动和社会实践,让网络成为助力成长的工具,而非生活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