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发表于: 2023-02-24
, 来自:江苏省0==
近日,江苏省司法厅印发《省司法厅关于表扬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表现突出单位和个人的通报》(苏司电[2023]17号),对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昆山市司法局荣获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表现突出单位。
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以来,昆山市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法治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有效监督规范依法行政,探索构建多元协同的诉源治理格局,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相统一。
2021年9月17日,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昆山市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昆法治〔2021〕5号),对全市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市政府成立由市长陈丽艳任组长的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市级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工作专班。建立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分工负责、合力推进复议体制改革的工作机制。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工作,列为2022年度市政府重点工作。
自2021年10月1日起,落实市政府统一行使本级政府行政复议职责,标志着全市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任务按预定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以来,昆山市政府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近500件,受理400余件,案件数量同比增幅1.5倍,首次超过法院一审行政诉讼案件。40%以上案件实现实质性化解。超过九成的行政争议,在行政复议阶段案结事了。经行政复议后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连续多年“零”败诉。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
成立全国首家实体化运作的县级行政争议调处中心,实现机构、职能、编制“三到位”,做法获得司法部肯定。市司法局增设立案综合科,增加人员编制。改革过渡期间,从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抽调3名法律专业人员,组建案审团队。落实经费保障,配备专门的办案场所和设施,为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制定昆山市行政复议办事指南、工作制度和工作指引。接待场所提供办事指南“口袋书”,帮助群众规范便捷地提交行政复议申请。围绕接待登记、受理、调查、审批、归档等环节完善工作规则,将标准化的要求贯穿案件办理全过程。工作指引实现“一岗一册”,落实工作任务到岗、责任到人。
深入贯彻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服务理念,自主研发昆山市行政复议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案件管理、预警、数据统计分析功能。探索开发面向群众的数字化服务功能,实现网上听证、云间调解。
充分发挥昆山市行政争议调处中心的中枢作用,形成市、区镇、村(社区)三级联动预警化解纠纷机制,推动行政争议化解“最多跑一处”“最多跑一次”。创新府院联动,在调处中心设立行政争议协同化解工作站,鼓励和支持当事人积极选择非诉方式解决行政争议。中心成立以来,接待当事人300余人次,超过30%的争议得到化解。建立“法检司”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协作机制,促进三方沟通联络、线索移送、业务配合,构建多元协同的诉源治理格局,助力发现和解决社会治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在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部门接待窗口及11个区镇司法所(办)设置行政复议联系点,实现接待咨询点区域全覆盖。在中国昆山官方网站及时公开行政复议决定书。调整完善行政复议委员会成员,广泛吸收学者、律师等专业人才,非常任委员数量达到三分之二。召开新一届行政复议委员会全体会议暨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会,审议通过委员会工作规则、议事规则、委员守则等文件。
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以来,直接纠错案件10件,制发行政复议意见书、建议书16份,及时指出行政执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努力达到“办理一案、规范一片”的效果。认真落实行政复议案件过错责任处理规定。行政机关纠错案件、出庭应诉率纳入市级综合考核。近年来,昆山市政府本级未发生行政败诉案件,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
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月度、季度、年度分析总结。针对政府信息公开、市场监管投诉举报、违法建设治理等行政纠纷高发领域,形成专报,供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参考。编印《昆山市行政执法程序典型案例汇编》,更加精准地传导法治思维与法治理念。组织召开多起疑难复杂、群体性事件*律*证会议,协同做好重大风险维稳化解工作。2022年7月22日,邀请组织苏州市、昆山市两级34家行政机关单位代表旁听一起行政诉讼案件。市领导作为负责人出庭应诉,原被告双方在法院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以最直观的“法治课堂”,促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提升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组织法院及重点执法部门召开行政复议行政审判联席会议。建立健全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机制,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和行政执法规范化。
下一阶段,昆山市司法局将努力做好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后半篇文章,始终践行“复议为民”宗旨,勇担责、善务实、创示范,集中精力依法化解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行政争议,有效提升行政复议公信力和权威性,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法治政府建设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