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模式
  • 754阅读
  • 0回复

[反诈资讯]会做饭的小狗”视频,多少人真的信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ksbaby2025
发帖
4554
昆币
47993 枚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19 , 来自:江苏省0==





关于AI的冷思考之三


母亲掉入AI诈骗的陷阱,是胡易辰近期最大的烦恼。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母亲大量网购了一种“包治糖尿病”的保健品,花费了上万元。然而该商品的成分仅是一些简单的中药,甚至没有生产批号和使用说明。


但母亲却坚持认为该药有效,并向他展示了某平台直播间的视频:一位自称行医多年的老中医在实验室里介绍疗效,还有消费者接受采访。



图源:视觉中国


胡易辰看了一眼就察觉不对:视频中“人”的颈部、手部细节经常出现扭曲,语音和口型对不上,“很明显是AI换脸”。


但母亲不以为然,坚持认为“眼见为实”,直到胡易辰带母亲去了正规医院求证,被医生告知该保健品无法根治糖尿病后,才勉强相信。


社交平台截图


“手机不停地给她推荐AI生成的虚假内容。比如,有的AI视频里面,小狗会买菜会做饭,我妈经常发给我,跟我说‘咱们也养一只吧’。



AI 诈骗,随处可见



相比于AI幻觉,程序开发人员小路认为,AI造假更值得警惕,“它是人为利用AI生成虚假内容甚至欺诈的行为。”


事实上,AI换脸、变声等诈骗事件已经屡见不鲜:直播间里,AI换脸“伪造院士”兜售假大米、智能剪辑炮制抗癌神药“逆天疗效”,算法精准推送“根治高血压”骗局……


2022年至2024年初,中国共发生“AI 换脸”类诈骗案近百起,累计给人民群众造成经济损失高达2亿元。



AI的伪造技术,同样困扰着在人民法院工作的法官张一涵。最近她负责的一起劳动诉讼案件中,劳动者提供的证据就被怀疑“有AI造假的可能”。


“这是一段用人单位管理者的录音,录音内容是关于强制加班并拒绝支付加班费的。但用人单位表示,该管理者并未发表过类似言论,劳动者提供的录音‘是由AI合成的’。”张一涵说。


图源:视觉中国


“这段录音在人听来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不仅语音语调正常,也能听出来其中的愤怒、激动等情绪。”张一涵说,“目前的法律法规尚未明确规定 AI 生成证据的性质、效力和认定标准,这使得在判断 AI 伪造证据的合法性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大数据的“温床”


大数据时代,大量数据为AI提供了广泛丰富的学习素材,同样也成为了不法分子利用AI为所欲为的帮凶。


在执业律师杨鑫看来,AI之所以被人用来“偷”和“骗”,源自目前互联网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诸多漏洞。“大数据时代,我们每个人的信息都或多或少地暴露在互联网上。”


比如,一张居家照片,可能暴露居住的小区、楼层;一段旅行照片,就能透露出航班信息或者车次信息,甚至是下榻酒店;一段语音,就可以被当作学习的材料,从而被轻而易举地模仿……


“AI的强大在于,能够快速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小路介绍道,不止如此,AI还可以建立‘用户画像’,预测他们可能感兴趣的诈骗类型和容易上当受骗的场景。例如,对于喜欢投资的用户,诈骗分子可能会利用 AI 生成虚假的投资平台和诱人的投资回报信息,吸引他们投入资金。


从社交媒体到电商网站,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居家设备,“几乎所有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数字产品和服务,都在收集个人数据,包括基本信息、地理位置、浏览记录,消费习惯……对此,用户很难察觉,也难以制止。


而在AI快速发展的时代,数据共享和流转形式也越来越复杂。


据国内一家互联网公司大数据中心业务内容负责人张洋介绍,企业间的数据共享非常频繁。广告商、电商平台和数据服务提供商之间会共享用户数据,以实现精准广告投放和个性化推荐功能。


“企业间的数据共享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规范,用户数据不断流转,增加了隐私泄露的风险。”杨鑫说。


而据法官张一涵介绍,AI伪造的图像和声音在细节上与真实内容难以区分,现有的检测技术可能存在较高的误判率和漏判率。“不仅针对AI换脸、变声的法律法规少,侵权认定、责任追究不够具体,在法律适用层面也有争议。不同法律之间的衔接、协调可能导致法律适用存在不确定性。”
AI 时代,如何保护自己

胡易辰现在要求母亲把看到的视频都给自己“审查”一遍,由他来判定真假,但他自己也清楚,这不是长久之计。


针对AI引发的种种问题,几位受访者都认为,目前对AI的相关约束还不够。




律师杨鑫认为,构建AI应用的法律体系,应当成为制度保障。“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我认为应该在现有法律制度基础上搭建针对 AI 处理信息的合理范围、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增加对AI制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处罚、定罪、量刑等相应针对性条款。”


除了制度保障外,对于参与者的约束同样重要。


“对于企业和平台,也需要构建奖惩机制。”某平台负责人张洋表示,在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方面注重个人信息保护的企业,应当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对于违规企业设立严厉的处罚措施。


不过,网络信息平台面临着技术能力、投入成本方面的诸多限制。对于平台而言,如何既保障其合法权益,又确保其履行监管责任,张洋认为目前还没有“两全”的办法。“平台是否应当承担事先审查的义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对内容进行下架处理?需要有一套标准参照。”


法官张一涵认为,在涉及AI换脸变声的网络侵权案件时,不同部门也应当建立起一套畅通的协调机制,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密切合作,以解决信息共享不及时、工作衔接不到位的问题。


除了对AI的约束,AI时代到来,人们对待个人信息的态度和方式也要扭转。以往“随拍随写随发”的个人信息发布模式,需要多一份谨慎。



图源:视觉中国


杨鑫说,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要提高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使用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时候,“绷紧一根弦”,不轻易相信来源不明的消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避免透露个人的生活细节、行踪信息等等,拒绝APP不必要的数据收集请求,定期查看和删除不再需要或者可能存在风险的数据。


开发者小路认为,AI技术同样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如何在技术发展和道德约束之间找到平衡,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怎样界定技术滥用行为的道德边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需要一个平台,公开广泛地讨论。”
来源:央视网
爆料有奖!关注昆山论坛抖音号,抖音搜索“昆山论坛”,或搜索抖音号:ksbbs
 
快速回复
限76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