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水袖翩跹;台下,掌声雷动。
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舞台之外,有一群默默穿梭的“红马甲”,他们因戏结缘、为爱奔赴,成为百戏盛典中最温暖、最坚实的守护。
“我和百戏很有缘分。”王凌波笑着说。她来自河南许昌,是一个在“戏窝子里长大”的姑娘。家乡的《梨园春》节目是她戏曲的启蒙老师。后来,她来到苏州工作生活,又深深迷上了昆曲的婉转和风雅。
▲王凌波(左一)
王凌波与百戏盛典的缘分早在2023年就已种下。作为一名文案策划,她当时主导设计了百戏盛典在上海虹桥站的主题展厅。展厅以“戏圆昆山”为主题,突出“YUAN”的概念,巧妙串联起“追根溯源”“中秋月圆,百戏团圆”“因戏结缘”“共绘同心圆,共筑***”等文化意蕴,获得一致好评。
▲“戏圆昆山”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主题展
今年,她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再次走进百戏。“因为喜欢,就很珍惜,乐在其中。”王凌波说。
王凌波家住吴江,每天需乘地铁往返昆山,整整35站,单程耗时2小时,但她从不觉得辛苦。她的包里经常放着一本书,途中就安静地阅读,到岗后立即投入工作。“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很幸福。”王凌波说。
百戏盛典的志愿者团队是一个极具多元色彩的群体。他们中有资深戏迷,有企业高管,有退伍军人,有社区干部,也有青春洋溢的大学生。
段冰是从2018年第一届百戏盛典就加入的“元老级”志愿者,也是昆山蓝天救援队队员。百戏盛典期间,他负责统筹安排现场志愿者,维护秩序,处理突发事件,始终冲在第一线。
蒋森是一名退伍军人、国企工会主席。他负责对接来昆专家,细致周到地为来宾安排行程。
▲蒋森
来自新疆克州阿图什市的阿丽娅·艾尼瓦尔,目前正在昆山挂职。她主动申请加入志愿者队伍。她说:“百戏盛典组委会对流程、细节、环节衔接的精细把控,让我受益匪浅,这将对我回去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阿丽娅·艾尼瓦尔
大学生朱君豪、黄语涵、邢李萱等负责资料整理工作,面对大量百戏材料和枯燥的工作,他们从不抱怨,认真负责……
▲黄语涵(右一)
“大家因热爱戏曲而相聚,但没有一个人是来‘追星’的,都在努力做好分内的事。”王凌波感慨道。
志愿服务的经历,让摄影志愿者彭蕴见证了无数感人瞬间。
在正仪崇文书院的露天剧场,她看到一位佝偻着身子的老爷爷,全程趴在围栏上看完晋剧《杀庙》;在亭林园古戏台,一位母亲推着坐在轮椅上生病的儿子来看京剧,孩子脸上洋溢着纯粹的笑容;还有小朋友坐在爸爸肩头,目不转睛盯着舞台上的戏曲演出……
▲彭蕴
“那一刻我觉得,真好。”彭蕴说。她还主动成为戏迷与组委会之间的“桥梁”。每天开演前,她在戏迷群里分享演出链接;演出结束后,收集大家的观感反馈,整理后提交专班。“也许下一场演出,就会因这些反馈而变得更好。”彭蕴说。
这么多年来,百戏盛典在不断成长。从最初聚焦“天下第一团”的扶持,到如今深入关注各省濒危剧种,配套开展展览、对话、展演等活动,百戏盛典的内核愈发丰富立体。
▲濒危剧种演出
今年,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更加注重“儿童友好”。七部大戏中,《三打白骨精》《跃龙门》《真假美猴王》《火焰山》四部都适合亲子共赏。彭蕴说:“这不仅是对亲子家庭的福音,更是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戏曲的种子。”
▲《跃龙门》
一场盛典的成功,背后是无数人的默默付出。志愿者们来自不同地方,却怀揣同样的热忱;他们从事不同岗位,却拥有同样的认真。他们不登台,却是百戏盛典最坚实的底色;不唱戏,却是戏曲传承最温暖的薪火。
因为热爱,所以奔赴
因为信仰,所以坚持
这正是
百戏盛典志愿者共同的故事——
因戏结缘,为爱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