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看到一篇文章,从来都不知道原来昆山过去还有这么有名的一家银楼,就连周边城市的富户人家都要来咱们这里加工首饰,分享出来大家一起了解,还是蛮涨知识的(内容摘自昆山鹿城闲话6688)
解放前,在昆山县城的银楼行业中,最享有盛名的是《老泰和银楼》,其精工细打的金银饰品无人不知晓,更吸引着昆山周边城市的富户人家。
老泰和银楼由浙江宁波人王阿兆创办于清朝同治年间。当时,王阿兆来昆山在原老正阳桥南堍,设铺以小敲小打加工金银饰品营生,自题铺号“泰和”。
由于,王阿兆的金银加工手艺活,讲究精细,外观造形别致漂亮,名声逐大,吸引了不少新老客户,小铺生意日益兴旺。
民国初期 "老泰和银楼" 手工打制的《珐琅银发簪》
自1911年以后,泰和银铺已颇具规模。先后有青浦,太仓银楼老板入股。银匠师傅已达30人。
因为生意逐步兴隆,业务扩大。王阿兆和各位股东商定,在位于现在人民北路邮局北侧,征地兴建了“泰和银楼”。当时市民把这银楼称叫“老泰和”。
老泰和银楼从代客加工,发展到直接生产金银饰品。其饰品有摆件、餐具、胸针、还有结婚戒指,纪念章,单位奖、证章等。
银楼在管理上有着一整套的规矩,如在银楼做工的首先要求“手脚干净”(不偷东西),老板为了防止金银细屑不浪费,员工上班干活衣服不但要整洁,还不能带补钉,防止金银屑藏在衣服补钉里外带。因此,每天下班前银匠师傅要在固定的地方用毛刷,刷清身上的金银细屑。
老泰和银楼的每位银匠师傅都具有一手精湛的绝活,各有擅长。做黄金的叫“黄货师傅”,做白银的叫“白头师傅”,还有嵌宝,包金,镀金师傅。站柜台的也要学会辩识金银珠宝,串珍珠花等。
昆山老泰和银楼手工做的《双蝠捧寿》银手镯(蝠:蝙蝠寓意:福)
旧时,一般人是很难进老泰和银楼学艺的。学徒必定要有亲属或熟人介绍担保才可。学徒进银楼学徒先得‘帮三年’,再‘学三年’。帮三年就是在头三年内,不学技艺,给老板,师傅做杂工,如扫地,倒痰盂等。
学徒年龄要求大约在13周岁,旧时,长辈们认为孩子能进入银楼学艺,就是个“金饭碗”。故而,家人都要训导自己的孩子十分珍惜这份工作。
凡是,银楼要进货就离不开这些徒工们。每次进货,老板先要挑选较为机灵的徒工2至3名,叫他们换上破长衫,老板把进货来的金银砖块装在“盘缠”内(用布做的细长口袋)然后把它缠绕在每位徒工腰间,真可谓:“腰缠万贯”。徒工们在前面走,老板跟在后面监护。据说,这样进货路途可防劫盗,还很安全。
老泰和银楼在抗战期间也未逃脱战火的摧残,老泰和银楼的工房炸成一片废墟。抗战胜利后,老泰和银楼的股东们齐心协力,重整旗鼓以最快的速度重建了银楼,恢复了银楼业务。
昆山老泰和银楼手工制作的《足赤金戒指》
昆山解放后,老泰和银楼因于国家对金银行业的限制,故而停业。银楼的银匠师傅有的被分配到银行负责收购金银,也有的分配到公私合营的商店,还有的自某职业修理钢笔等等。
昆山老泰和银楼,自清朝同治年间至解放后停业。将近百年历史,老泰和银楼虽已无影踪,但是,其银楼制作精致的金银饰品在民间还有珍藏,它们都见证了昆山老泰和银楼,精湛的金银手工艺历史!